Hi,我叫小皮

这11年你过的如何?

年的中国发生了太多事情,广东暴雪,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奶粉丑闻,金融危机,神七飞天,新浪微博上线,第一代iPhone下线...

那一年的我们,在痛苦挣扎中萌生了一个叫“民族自豪感”的东西,纷纷“自干五”。

纷乱之中,一条“法国名庄拉菲落户山东蓬莱”的新闻,一下子便被淹没了。

即便是新闻的主人公,拉菲自己,也只是默默的年份的拉菲古堡瓶上写上一个小小的红八字来铭记。

还被欧美买家嘲讽是在讨好中国人

//1//

一路质疑

这一淹没,便是11年。

期间,隔三年差五年就有“消息”传来:

“中国拉菲即将上市!”

“蓬莱拉菲今夏发布!”

“第一瓶中国拉菲走下灌装线!”

一次次被提起的好奇心又一次次的落空,国产拉菲成了葡萄酒版本的“狼来了”。

“种一块地,酿一瓶酒真的有那么难?你不是牛逼哄哄的拉菲吗?”质疑的声音四下云起。

不用想,这11年里一定发生了很多很多事,而我所知道的有2件。

首先是,中信退股。

拉菲在中国的酒庄原本有个合作伙伴,叫中信集团,绝对的门当户对。可惜苦等多年未见酒,中信就退股了。

坊间传言是拉菲算了一笔账,酒庄想要盈利至少得36年。(另一说法是要90多年)一下子吓退了中信。

新浪财经年的报道则披露了“血淋淋”的数字:“财务报告显示,年,蓬莱拉菲庄园资产为2.2亿元,负债为1.6亿元,当年净利润亏损.9万元;年截止于8月31日,资产总计近3亿元,负债为2.5亿元,净利润为亏损.8万元。显然醉心于葡萄酒质量的拉菲集团并没有把利润放在心上。”

最后一句话戳中要害。熟悉葡萄酒的人都知道葡萄树要结出稳定质量的葡萄都已经得15-20年了,36年盈利?估计放到法国人的标准,这还算是快的了。即便是年成立的拉菲古堡在罗斯柴尔德家族手上也是经营了年才有今时今日的地位和声望。

分手怪不得谁,拉菲没有算错,中信也没有走错,毕竟在生意人面前,投资回报率是第一位的,只能怪葡萄酒这门生意太慢了,除非沿袭百年的家族,谁能不把36年“当作一回事”。

中信退股的事,犹如酒庄建立一般,仍旧是悄无声息,拉菲人买过股权,顶着巨亏,继续潜心种地。

其次,蓬莱做酒难,难如上青天。

我常和人说,说起全世界最难种葡萄的地方,靠近大西洋的波尔多要算一个,春天潮湿开花难,夏日多云日照难,秋天多雨采摘难,因此波尔多的葡萄酒才有着那么大的年份差异,需要混酿好几个葡萄品种,还得在种植筛选酿造方方面面下苦功夫,才能得到一瓶好酒。

等我开始推广国产酒,品鉴了一些包括张裕在内的山东葡萄酒,了解了一下蓬莱的地理和气候,我开始佩服起孔夫子故里的人们。

蓬莱比波尔多还要难!

波尔多的苦衷蓬莱一个没有拉下,而且蓬莱还“残缺”了2样东西,1是夏天的太阳,波尔多假如遇到好年份(年、年、年等)还是阳光明媚,2个月伶俐乖巧不滴雨。

可被渤海和黄海包围的蓬莱,虽然年总降水量少于波尔多,但由于受到季风的影响,好端端的夏天,也会时常下起瓢泼大雨,雾气缭绕(还记得八仙过海吗?那腾的云驾的雾都是葡萄的苦楚啊),等于葡萄一年四季都湿漉漉的,而且阳光稀少,皮和肉都没法好好成熟。

雾是美,苦了葡萄

还有就是石头,波尔多的河冲来了宝贵的砾石,形成了一座座排水极好的梯形台地,而蓬莱的土壤多山、多坡,加上多雨冲刷,石头难以留在园地中,因此花岗岩基地的土壤表面含有更多的沙土、粘土和冲积土,热量和排水都比波尔多困难。

蓬莱拉菲酒庄的梯田

虽说拉菲在蓬莱的葡萄园已经是精挑细选过的“风水宝地”,但是仅仅30公顷的葡萄园却分布在块小梯田上,人工之密集简直可以pk杜罗河,因此,需要付出比波尔多还要多的人工努力和投入才能将葡萄伺候到相对的成熟。

法国拉菲酒庄(年6月)

蓬莱拉菲酒庄(月7月)

是得多么想不开才非要在那里种葡萄啊?种红富士苹果不好吗?就算要种葡萄,为什么非要种晚熟、难熟的赤霞珠?白葡萄品种霞多丽什么的不好吗?(蓬莱拉菲种了55%的赤霞珠,15%的品丽珠,10%西拉,10%马瑟兰还有10%的美乐葡萄。)

这2个问题纠缠了我很久,我也问了很多人,没有得到答案。

直到去年去波尔多拉菲酒庄参观,听罗斯柴尔德男爵说起陈年往事,我突然明白了:今天我们在蓬莱经历的,就是几百年前波尔多人所经历的。

埃里克罗斯柴尔德男爵

拉菲古堡

那时候的拉菲人也在纠结着同样的问题,方法不能复制,但唯一要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年不够,就花年。

法国人那句“酿好酒不难,难在前年”,听起来依旧刺耳,却愈发觉得有道理。

//2//

揭开谜底

去年年底,又有传言说中国拉菲推迟上市计划。

朋友圈有人笑话说,拉菲10年了都不好意思出酒,一定是酒不好喝,怕被打脸。

我真心觉得他狭隘,这瓶酒关乎的哪里是面子,这其中,是背后无数中法两国工作人员的智慧和心血,更是中国山东蓬莱风土潜力的一次严肃论证。

如果中国这片土地上没能出好酒,是该怪法国人吗?

拉菲中国团队里只有两个白皮肤

转眼又是1年过去了,等我都已经忘记这回事时,收到了酒庄的邀请:7月3日,罗斯柴尔德男爵一家子全部都来了,要请一众中国媒体去参观,并且试酒。

这不就是Beta版内测的意思吗?

把我激动坏了,连N夜画了一幅年拉菲Magnum装(国产拉菲的酒标保密的很好,都不知道长什么样子),准备背去请男爵给我签名。

临下飞机还差几个字母没写完

今天下午到了酒庄,看到的是个非常标准的中式风格建筑,而且能感觉到“风水”,门口的水池子带来了很好的灵气,而木制结构加上玻璃,让整个酒庄都特别的玲珑通透。

浓浓的中国风

木制结构结合黑砖墙和乌瓦檐

到了吉时5点,随着老庄主EricdeRothschild男爵和新一代庄主SaskiadeRothschild一起揭开红布,从此,国产拉菲有了自己的名字:瓏岱酒庄。

内部的装修上,因为9月才正式开庄,没有完全布置完毕,据说是男爵夫人亲自设计了内部的陈列,因此要求特别的细和高。

参观区域白色为主,不奢华不浮夸,很“拉菲风格”,挂的不是什么名画,而是很多中法两国员工的照片,家具摆放恰到好处的精致和优雅,让来宾有着回家的从容,不会不知道往哪儿下脚。

酒窖的酿造区域很多小罐子,酒庄的中国籍酿酒师梁晨告诉我,这些罐子每个9吨,还分2层,上5下4或者上4下5,我不禁给他竖起大拇指,懂酒的人都知道,这是要把所有的葡萄尽可能的分开精准酿造,也就是要累死酿酒师的节奏。

而橡木桶陈酿区域则延续了法国拉菲古堡的圆型建筑风格,但是结合了中国的红色和八卦元素,8根红柱子,并不躁动,反而昭示着一种力量和信念。

当然,最重要的肯定是酒的品质,我迫不及待的品鉴了一下,品酒词如下:

年份的蓬莱整体是个中上水平的年份,春天很干,也带来了低产量,夏天下了几场大雨(产区永远的噩梦),好在阳光还是充足的,采收的时候很幸运,太阳高照,葡萄挂到了10月才摘,而且是分3次采摘(酒庄的园子里跟画画一样,标注出不同的采摘日期)。

酿造上遵循的是尽量不打扰原则,去梗破皮发酵,加酵母,每天打2次循环,然后所有品种分别进橡木桶陈酿(50%新桶,来自拉菲自己家的橡木桶工厂),然后再进入最困难的调配环节。

因为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既定的风格,调配的比例经过了近百次的尝试才最终定下来了,先是中国酒庄先调配,得到满意的方案再寄去法国团队,法国团队喝完了给予意见,再反复精进。

最后年份的瓏岱采用50%的赤霞珠,25%的马瑟兰(惊喜!),25%的品丽珠调配而成,颜色明亮通透,带着少有的鲜艳的宝石红色(跟鸭血一般),香气上居然有着多汁而甜美的樱桃味,优雅的木香,火光未灭的炭火和那幽幽的泥土。

入口酸度非常抢眼,跳跃着,在入口一瞬间就激起了波浪,并且一直持续,酒体中偏淡,单宁非常的细腻,在中段丝毫没有收敛感,而是拉着樱桃、黑李、蓝莓果香不停和酸度在碰撞,并不像是一款新年份的酒。

到了余味,整杯酒又慢慢的收敛起来,带着紫罗兰的幽香和薄荷的清凉感,还有一丝豆蔻和当归味。这是一款结构精致,追求细腻和活力的葡萄酒,很难和内敛而严肃的拉菲古堡联系起来,如果说拉菲是“土”,那么我想这款酒更像一阵“风”。

端着酒杯,望向远方的那排错落的风机群,我想这也许就是蓬莱丘山这片土地的悠扬表达。

酒庄远眺,风拂山峦

//3//

11年为1口

参观过程中,男爵一家人安静的陪伴着大家,没有太多话,保持着礼貌的距离,似乎让大家不受干扰的去参观他们在中国的家,去品评他们的作品。

我依稀能感觉他们的紧张,可以想象,这瓶酒简直就像他们初生的孩子。诞生远不是交代,更不是结束,是0岁到1岁的真正开始,而前面摆着的,还有整整一辈子。

末了,旁边的媒体老师逗趣说:“等这一口,整整11年,我从黄花闺女到现在儿子都上小学了。”

是啊,人生能有多少个11年?

只是外人看的是结果,其实之于自己,过程才重要。

借着拉菲的酒,我祝福你人生的每个11年,都值得细细品味。

-End-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了解更多葡萄酒,请慎点链接看精华文

望闻问切-品酒4部曲

5大误区,让好酒比假酒还难喝

一开口就说这10句话,8成不懂葡萄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cf/10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