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概览
■直称姓名 直呼其名或字,常用于自称、介绍或作传。例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中的“相如”,以及“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中的“柳敬亭”。此外,直称姓名还用于表示对所厌恶或轻视之人的不敬。 ■称字古人成年后取字,以示尊敬。字与名在意义上相互关联,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称呼。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历史名人的字,都体现了其独特的性格或志向。 ■称号号是由个人取定的,用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趣。它一般用于自称,同时也是一种敬称。例如,陶潜的“五柳先生”、李白的“青莲居士”等,都展现了他们的个人风格和追求。 ■称谥号谥号是对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和著名文士等死后追加的称号。它是对其一生功绩的总结和评价。例如,“靖节征士”是对陶渊明高尚品格的赞誉,“欧阳文忠公”则是对欧阳修文学成就的肯定。 ■称斋名斋名或室号也可以用来称呼,它反映了主人的学术兴趣或生活态度。例如,“杨诚斋”体现了杨万里坦诚直率的性格,“聊斋先生”则展现了蒲松龄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 ■称籍贯通过籍贯来称呼,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出生地和背景。例如,“扬之泰州人”揭示了柳敬亭的故乡,“湖南湘乡人”则表明了曾国藩的出生地。 ■称郡望韩愈,虽出身于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却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显赫望族,故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也因此称其为韩昌黎。同样,苏轼身为四川眉州人,却自称“赵郡苏轼”或“苏赵郡”,这源于苏氏在赵郡的显赫地位。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中的“孙讨虏”,即指孙权,他曾担任讨虏将军一职,因此得名。再如《梅花岭记》中的“经略从北来”,提及的“经略”便是洪承畴的官职。此外,文中的“太师”、“少保”分别指颜真卿和文天祥的官职。同样,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因此被称作“司马春衫”。在古代,以官名作为人的称谓非常普遍,如贾谊被称为贾太傅,阮籍则因曾任步兵校尉而被称为阮步兵。 ■称爵名■称爵名在古代文献中,人们常常以爵号来称呼某些历史人物。例如,《训俭示康》中提到的寇莱公,其爵号为莱国公,因此被称为莱公。同样,《梅花岭记》中的和硕豫亲王,则是清代的封爵名。此外,还有诸如宁南侯、武乡侯等爵号,均被后人沿用。 ■称官地根据官员的任官之地来称呼,也是一种常见的古代称谓方式。例如,刘备曾任豫州刺史,因此被称为豫州。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类似的还有孔北海、陶彭泽等,都是根据他们的任官之地来命名的。 ■兼称兼称是指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来称呼一个人。例如,《游褒禅山记》中的四人,分别兼称了籍贯、姓名及字,以及与作者的关系、名和字。这种称呼方式既全面又详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人物的身份和关系。 ■谦称在古代文献中,谦称也是一种常见的称谓方式。它体现了古人谦逊有礼的品质。然而,由于原文中“称爵名”与“谦称”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直接改写为“谦称”可能显得突兀。因此,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我将其扩展为“谦称与尊称”,以更好地与上下文衔接。 ()谦称谦称是古人表达谦逊态度的一种方式。例如,“愚”表示自己不聪明,“鄙”则谦称学识浅薄。而“敝”和“卑”则分别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以及身份低微。此外,“窃”带有私下、私自之意,常含有冒失、唐突之意。当自称时,读书人常用“小生、晚生、晚学”等词,表示自己新学后辈的身份;若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意味着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对于亲属朋友,古人常用“家”、“舍”等谦词,如“家父、家母”表示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而“舍弟、舍妹”则表示卑幼亲属。同时,还有一些其他自谦词,如“在下”表示晚辈或地位低的人,“小可”意味着自己很平常,以及“小子”为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 (2)敬称敬称则用于表达尊敬客气的态度。例如,“万岁、圣上、圣驾”等都是对帝王的敬称,其中“驾”代指皇帝的车驾,象征其权力与地位。而“天子”则体现了古代帝王受命于天的正统地位。“陛下”则源于古代臣子向在陛下的人传达意思的习俗,成为对皇帝的尊称。对于皇太子和亲王,则称之为“殿下”。对于将军,敬称为“麾下”。此外,对于使节称“节下”,对于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则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古人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他们用“令”来表示美好,如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妻子为“令阃”,哥哥为“令兄”,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爱”。同时,“尊”也是表示尊敬的重要词汇,如尊上、尊公、尊君等,用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此外,“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表达亲近与敬意。 (6)在古代,人们对年长者的称呼也颇有讲究。他们称年老的人为“丈”或“丈人”,这一词汇在《论语》中就有出现。然而,唐朝以后,这一称呼专指妻父,即岳父,又称泰山。妻母则被称为丈母或泰水,体现了对长辈的敬重与亲切。 (7)在称谓中加入“先”,如先帝、先考、先慈等,表示对已死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的敬意。同时,“太”或“大”也被用来表示更长的辈分,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祖父为大(太)父,祖母为大(太)母。这些称谓都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尊卑有序和敬老传统。 (8)对于尊长者和朋辈之间的敬称,古人也有诸多选择。他们使用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词汇,以表达敬意与尊重。这些称谓在古代文献中随处可见,彰显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 (9)在君臣关系中,臣子对君主的敬称是卿或爱卿,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对君主的忠诚。这种敬称方式在古代政治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0)对于那些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古人则用“圣”来表示敬意。例如,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后来,“圣”这个词汇更多地被用于帝王身上,如圣上、圣驾等,体现了古代帝王受命于天的正统地位。这些特殊称谓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百姓的称谓古代有多种多样,例如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以及氓等。 (2)在古代,对职业的称谓也颇具特色。对于那些以技艺为生的人,他们的名字前常会加上表示职业的字眼,以彰显其职业身份。例如,“庖丁”中的“庖”即指厨师,表明其职业为烹饪;“师襄”和“师旷”中的“师”则表明他们是乐师,以音乐为业。此外,“优孟”作为艺人,其名前的“优”字也揭示了其职业身份。 (3)对于朋友关系的称谓,古代同样有着细致的划分。贫贱时结交的朋友被称为“贫贱之交”,而情谊深厚的则被称为“金兰之交”或“莫逆之交”。那些在生死患难中相互扶持的朋友,则被赞为“刎颈之交”或“患难之交”。此外,还有“竹马之交”指从小一起长大的异性好友,“布衣之交”则强调平民间的友谊。而“忘年交”和“忘形交”则突破了年龄和身份的界限,更看重心灵的契合。同时,“车笠交”和“君子交”则强调了道义和品质在友谊中的重要性。最后,“神交”一词则表达了心灵深处对彼此的深刻理解和共鸣。(4)在古代,年龄的称谓常常以与年龄相关的别称来替代,而非直接使用数字表示。例如,垂髫一词特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这个称谓源于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而总角则代表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因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似羊角而得名。豆蔻年华则比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女,如同初夏时还未盛开的花朵,寓意着青春年少。当男子年满十五岁时,会举行束发之礼,标志着成年的开始。弱冠则指男子二十岁,此时行冠礼,象征着成人的责任与担当。而立之年则是男子三十岁,意味着立身、立志的阶段已经到来。不惑之年则是男子四十岁,此时应达到不迷惑、不糊涂的境界。知命之年则是男子五十岁,寓意着知天命、明理悟道的阶段。花甲之年指的是六十岁,古稀之年则是七十岁,象征着人生的成熟与智慧。八九十岁的高龄则被称为耄耋,而期颐则指一百岁,寓意着生命的圆满与尊贵。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kl/12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古人对年龄的多样称谓,美得令人回味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