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还是不死心
前段时间Sir说过一支预告片。歌好听,人好看,风光也美。一看就让人挪不开眼。可故事却充满问号——前一秒在祈祷亡妻的回应,后一秒戒指落地。前一秒要抓紧爱人的手,后一秒灰烬在手中扬散。这是冯小刚的贺岁档新片?为什么选择这个故事?又想告诉我们什么? 《只有芸知道》 改编自冯小刚身边朋友的真实故事。藏在他心里多时,终于一偿夙愿,用影像为好友寄情。如片名所示,芸是一个女人的昵称,从未在任何场合、媒体上被提及。这不是冯小刚第一次从国民喜剧里转身,但是相比《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芳华》。它是小的,无强烈,几欲冲破的时代感。它是美的,纤细、缓慢,与炸裂反转背道而驰。这风中絮语。被吹散过,也终被拾回。从前慢看得出来,冯小刚对于刻意、有目的性的表达开始厌倦了。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厚重,导演这份职业对他来说,最有吸引力的“特权”反倒是把自己的三两心事,找个机会说说。拍给自己,拍给朋友,拍给往昔。好几部作品里的“私货”细心琢磨,都能感受到导演的用情。比如《非诚勿扰》。现实生活中的旅日朋友邬桑出境,道路如人生,一辆车稳步驰行。一场戏,与秦奋(葛优饰)分开后,一路开着车,唱着歌,突然,眼泪止不住的流。重聚,是能数得出的次数。见一次,少一次,欲说还休。这是友情。比如《非诚勿扰2》一场事先张扬的葬礼。李香山对爱人、女儿“忏悔”。事业成功,财务自由,但割舍不了的是对于亲密关系的缺憾。这是亲情。这一次,《只有芸知道》聚焦爱情,在当下极易被玩坏的关系。新西兰,奥克兰。中年男人隋东风(黄轩饰),开车出发,故地重游,拜访老友。和他一起的,还有妻子罗芸(杨采钰饰)。作为八零年代,留洋远赴新西兰打拼的上一代华人。人到中年,隋东风带着妻子,最后重走一遍来时的路。合租过的小房子。结婚后,一同居住过的小镇、农场。以及曾经的华人房东,结交的当地好友。最后,来到了妻子最向往的海边。满足她的愿望,看一次鲸鱼。在新西兰最安逸静谧的风景里。将她,撒向大海。没错。这是一场一个人的送别,也是一场两个人共有回忆的追忆。妻子罗芸去世,丈夫踏上归程,追忆往昔。预告片里的一句台词,让很多人感同身受:“半路上留下来的那个人,苦啊。”当相伴一生的枕边人离开,活着的人,该如何走出伤痛?在《只有芸知道》几乎所有的海报和预告里。一直藏着一股清冷的质感。但。如果仅仅是要催泪的悲剧,就肤浅了。冷的是环境,命运的必然性。但两个人的心呢,也跟着冷掉、冻死吗?妻子罗芸,是如何离开的?按下不表。告别之路的尽头,在南半球凌冽的寒风中,隋东风坐在渔船上,满足着妻子看鲸鱼的最后愿望,安静地讲起自己的故事。画面由寒转暖,来到了爱情最开始的地方。从一场道别,回到一次相遇。八零年代,出身文工团的隋东风出国远赴新西兰打拼。因为没钱交学费,只能靠打零工挣取生活费,租住在移民新西兰的华人林太太(徐帆饰)的家中。而在同一个屋檐下,遇到了同样来自国内的罗芸。爱情就此萌芽……在八零年代南半球最温暖的日光下,两人相识,相爱,相伴一生。和那个年代发生过的很多爱情一样。预告片里,台词其实就早早地告诉观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慢。一个两个多小时的私人爱情小品,有胆去慢,在今天的商业类型片里是一种任性。但,在这个故事里,慢是对的。那一代人,时代都不快,无社交平台无流量潮涌更无物质蛊惑。慢,是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体面。认识一个人,选择TA,与TA相伴相守。慢,才有安全感,才敢说爱过。因此,在《只有芸知道》里,处处都能看到一种怀旧质感。在没有手机的年代,租住在同一屋檐下男女,靠着留纸条互相沟通。擅长家务,精通乐理的男孩,在女孩眼中很有魅力。见义勇为,也往往是赢取芳心的最佳途径。就像沉浸式体验,观众随着这对恋人感受爱情的细节,不能急躁,稍纵即逝。超越悲情演员黄轩和杨采钰是第二次与冯小刚合作。在《芳华》中,观众应该还记得,他们的地位、姿态。男方低,女方高。刘峰被公主的骄傲挫伤,命运急转直下,让人扼腕叹息。这一次,他们相视一笑,是日常、美好的恋人。导演给的戏,不炸裂、几乎没有反转,只有生活点滴。隋东风本身是专业的长笛表演者,来新西兰是为了考音乐学院。可是,因为生活,最终选择成为厨师,在遥远的新西兰内陆小镇,开中国餐馆谋生。理想最终喂给了现实这条狗。隋东风的生活操蛋日子一天天地过,手中的长笛,东风为了生活放弃,最后为了爱情的回忆捡起来。女方,罗芸。怀揣着一个秘密在新西兰奥克兰鱼市打工,手被磨得粗糙。对于爱情,既期待又恐惧。她怕自己承受不起,甚至生活在幸福甜蜜里,偶尔眉眼里都是不易被察觉的担忧。杨采钰这次没有了林丁丁式的傲慢,只保留了漂洋过海的北京大妞与生俱来的飒爽、大气。以及被城市性格小心包藏,大家闺秀的脆弱、敏感。罗芸在怕什么?看了电影才会知道。但是她深爱东风。东风说起哪儿,她就去。片中她和东风感情的两个象征——狗。是她与东风爱情的见证,也像是两人的孩子。鲸鱼。是她魂牵梦萦的情结,是梦想。在某派心理学里,这种动物代表着安全感。罗芸的命运,“孩子”和“梦想”都无法拥有。但悲剧仅仅只是过程,而非结局。就像东风扔掉捡起来的长笛,罗芸的生命又以静谧、轻盈的姿态重回爱人身边。狗与鲸鱼,又都出现了。从未得到过,是悲剧。得到了又失去,是悲剧。但是有一种超越生死悲情的“喜剧”是:我们相遇相识,哪怕有一天,我们不再以共同的生命形式相处。我也从不惶恐,对方真的离开。罗芸问东风:以后,你想过什么样的日子?东风回答:有你的日子就是我想过的。父母爱情不得不说回导演冯小刚。创造了贺岁档现象。近年来,偏要“下山”,回到自己精神的处女地。《芳华》的文工团,是他与他的战友爱恨交织的舞台。那《只有芸知道》呢。最初的发心,是感念友情如初。隋东风的原型,是冯小刚的经纪人张述先生,多年来与自己并肩作战,风里来雨里去,共同参与创作过《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片。电影中的故事是他的真实经历。怀旧,是最基础的一层情怀。但Sir觉得还不止。张述与妻子,隋东风与罗芸。从皇城根下漂流到大洋彼岸,从零开始,尝遍酸甜苦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出国潮的浪花们的缩影。还记得《北京人在纽约》的王启明吗?不也是放弃国家级乐团首席的位置,背着大提琴就跑到纽约刷盘子、织毛衣。冯小刚恰好也是这部剧的联合执导。他懂这代人包括自己的精神图谱。当一个人开始探寻自我价值,第一个冲击而来的感受是什么?孤独。可以说,这是《只有芸知道》精神气质的本质。隋东风和罗芸,靠着辛苦的打拼,成功在一个风景如画的新西兰小镇安家。不仅一眼望去天地辽阔,风光绝美,还拥有一间很大的房子,一片很大的草场。但是冯小刚以精雕细琢的视觉语言,让你在感受美的同时,会格外注意到一棵矗立在草场里的大树。它挺拔,随风作响,但是除了隋东风两口子和那条狗,无人理会。罗芸说,真静啊,静得有点可怕。这句台词何尝不是在说,一代出国华人的失落。美到极致、登峰造极的“极光”,隋东风两口子见过。但它并没有真的带来相应的极乐幸福。而最终让两颗孤独的心紧密相连,互相取暖的,靠的反而是东方文化里的传统信念:相濡以沫。说得更通俗一点,要珍惜那个愿意嫁给你的豆蔻少女,最终熬出皱纹白发的枕边人。其实在《芳华》的结尾,冯小刚就藏着唏嘘,倘若一对恋人能以糟老头子,糟老婆子坐在长椅上,已经算是一种夫复何求的福气。在《只有芸知道》里,他更将这种信念贯彻到底。尽管因为故事的必然,隋东风与罗芸不能携手赴老。但只要那地久天长爱意,芸能知道就好了。回到生活,戏剧冲突呈递减趋势。但冲突的意义依然能够发人深省。隋东风和罗芸,是我们父母爱情的戏剧提炼。你应该还记得,过年回家时推开房门,看到老头老太一起张罗饭菜的身影,电视机前他们拌嘴打趣的样子。家里一定有一面墙挂着他们曾经年轻的模样。不用去讲大道理般的誓言。日子一天天过,人生而孤独,但遇到对的人,时有回暖。冯小刚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结尾也是定格在一对互相拥抱的恋人身上: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实际上,这个年份是冯小刚留给中国观众的空白格。请填写:。日子过去,往事渐远,我们怀念的,还在继续。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gx/9996.html
- 上一篇文章: 公共基础常识年龄
- 下一篇文章: 刘瑞琦私房歌数字实体版EP在爱豆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