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中国有五千余年文明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学问,而且这些学问不单是放在教科书里,不单是放在资料库里,而是弥漫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时随地。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中国文化里对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别称。小小别称里藏着大学问。

平日里我们说的最多的要数“豆蔻年华”“而立之年”“年逾不惑”“人活七十古来稀”这几句俗语,别看大家都这么随口说,而真要问起这些别称的来历来,还真说不上几个来。就像我们中国人过年吃饺子,年年吃,家家吃,至于当初为什么吃,还真没有很明确的说法。这就是文化在民间口耳相传的力量。

下面我们按从小到老的顺序,依次聊几个大家常说常见的别称,让老祖宗的精华在我们中间继续流传开去。

赤子,我们今天说得最多的词是“赤子之心”。赤子是婴儿的别称。

列举几个关于赤子的著名出处:

《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新出生的小孩子,浑身粉嫩嫩的,称其为赤子,的确形象。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是史书中第一次出现“赤子之心”,婴儿之心纯洁无瑕,没有丝毫杂念,所以人们用赤子之心来比喻最美好,最纯洁的心灵。

《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是老子在哪赤子打比方,用赤子的情形来比喻深厚的道德修养。赤子毫无攻击之力,但毒虫、猛兽、猛禽却不来伤害他。小拳头攥得紧紧的,一天到晚哭号也没见哑嗓子。赤子是最美好的,最饱满的。所以现在用赤子之心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也是最合适的。

襁褓,原本是包裹小孩子的小被子,裹带子,人们便形象的以物代人,于是不满周岁的婴儿便称做襁褓。宋·黄庭坚《寄耿令几父过新堂邑作》诗:“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艾青《年轻的母亲》诗:“打开襁褓又包好,抱起婴儿又放下,嘴里在自言自语,好像和婴儿对话。”这古今两篇诗作都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人生处在襁褓阶段的样子。

孩提,2~3岁的儿童,即幼儿时期。语出《孟子·尽心》:“孩提之童。”那这个别称又是如何得来呢?也很形象。两三岁的孩子,一逗他就咯咯咯地笑个不停,这个孩就是模拟的那个笑声。两三岁,正好是最容易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提抱起来的年龄,于是就有了孩提这个形象的别称。你眼前浮现出孩子两三岁时,你抱着他的胳膊打转悠,他不停地发出愉快地笑声那幕情景了吗?

垂髫,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古代人到了一定年龄无论男女都是要束发的,垂髫指古代儿童在未束发之前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关于垂髫的诗文,最著名的要数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为什么可以界定为七八岁呢?因为古代的女孩子八岁就开始扎头发了。这就是下面要说的另一个别称。

总角,女孩子到八岁,男孩子到了九岁,就要在头顶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也就是说从七岁以后,男女孩子之间就有区别了。苏轼《被酒独行》诗之二:“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红楼梦》第三回:“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

豆蔻,本是生长于南方的一种植物的名字,后来唐代大诗人杜牧曾在诗文中用二月梢头的豆蔻花比喻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于是就有了豆蔻年华这个令人羡慕的别名。唐,杜牧《赠别》诗:“娉娉嬝嬝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五岁,就要行笄礼(笄,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也就是说由前面的总角,变为盘发,然后用笄插住,这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宣告,表示女子已到了十五岁,已经成年,可以谈婚论嫁了。古人这种用别称代指年龄的情形,在解读时,不可太过于较真,只是一个大概的时间段。如《东周列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可见并不是一定得整整好好十五岁,只是大其概,但十五岁应该是个起始年龄。

弱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由此看来古人对男女成年的年龄是有着明显区别的。这里面因素很多,有生理因素,也是社会因素。不做展开论说。冠礼是古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这也是一种宣告,也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担当。

而立,不惑,知天命,是我们现在说得最多的三个别称,这都要得益于《论语》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于是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便成了中国成年男子挂在嘴边最常说的年龄别称。这三个别称分别对应着人生三十、四十、五十这三个年龄段,这正是一个男子责任最重的几十年。影响最深远也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这为什么三十岁叫而立这年,四十岁叫不惑之年,五十岁叫知命之年,相关论述一大堆,各执一词,在此不做结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慢慢体会,也可以向已过了这个年纪的人请教,相信会有不少收获。以我个人体验来谈,这几个年纪是这个年龄段的中位数,二十六至三十五,这十年是我最有雄心壮志,精力最旺盛的十年,这十年我完成了成家立业生子。三十六至四十五这十年,我慢慢不再钻牛角尖,不再使牛劲,开始明白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不是只有你认为的那一种情形,我学会了让步。

花甲,六十岁,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每个年份用一个天干字,一个地支字组合成一个年份的名称,如今年是农历庚子年,庚就是天干里的第七,子就是地支里的第一。天干有十个字,地支有十二个字,从第一个甲子年开始推,到下一个甲子年出现中间正好是60年,叫一个甲子。对人类历史来说,六十年弹指一瞬,对于个人来说,六十年已是眼花齿堕,两鬓花白了。至于为什么称为花甲,也有多种说法。不做过多讨论。在阴历来算,已经天干地支60年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古稀,七十岁。这个别称主要来自于过去的一些诗文。如唐代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在大幅度提高。现在人们新的健康目标是《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里的“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古代一般用耄耋形容长寿的老年人。健康活到八九十岁在中国古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从我们熟知的几位诗人看,贺知章、白居易和陆游都活到八十多岁。

期颐,指人一百岁。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礼记·曲礼篇》:“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人生百年,有这些生动形象的别称装点,平添了几分生动活泼之趣。学好中国文化,让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发扬光大,是我辈的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gx/10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