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真康白癜风抑菌乳膏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081.html

杜牧这个拥有无限才华的诗人,同时也是个放荡不羁的风流的老司机,在他怀念扬州十年的风流生活的诗中,竟然创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词。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其实他本来不大想做诗人的,杜牧的理想是做官,恢复祖上的荣光。杜牧的家族绝对是长安的高门大户,自己的爷爷和堂兄,都是做过宰相的,而杜牧也是少年天才,要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那么大概率也能登堂入室了。杜牧从小饱读诗书,特别是对治国方略和军事方略这一块,非常精通,他对做个诗人和文学家的欲望不是很强,他希望做文能治国武能定天下的人。

但是命运就是如此不堪,杜牧一生没有担任过重要的官职,他的政治理想也无从实现,但却发展出了伟大的文学才能。杜牧无论是大赋还是散文还是诗歌,都具有极高的水准,绝对是晚唐的宗师级的人物。

既然做不了大官,那就做个风流才子吧。于是杜牧把自己整到风流天下闻名的扬州,那里有二十四桥的月光,有玉人神仙般的身影,有缠绵悱恻的箫声,还有杜牧那十年红粉暧昧的回忆。

杜牧在扬州简直玩嗨了,他在后来的总结中说自己: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一下子让自己背上了薄情男的恶名。

杜牧的诗歌清雅婉转,有一种与种不同的美。他在诗歌中写扬州的一些诗句,经过上千年的沉淀,俨然已经成为俗语了,甚至是非常暧昧的俗语了。

文艺青年们读到杜牧的玉人何处教吹箫,就会想象出月下一个宛如神仙般的女子,在扬州的某一座桥上,风姿绰约地吹箫,更多的不坏好意的人,脑子里会浮现出另外一幅不可描述的画面。其实,杜牧说的只是,他与歌女分别的时候,歌女在月光下演奏起离别的箫鼓而已。那些想歪的同学,你们才是真正的老司机。

有人指责杜牧,是个萝莉控,老喜欢小姑娘。这个也不怪别人,杜牧的诗歌中,确实写过几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那种美,是清水出芙蓉夺人心魄的美。在诗中,杜牧还创造了一个成语——要知道,自己的文章和诗词后来成为成语,这是相当牛掰的一件事。孔子、孟子、庄子,苏东坡等人,都是成语生产大户。

这首诗叫《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写的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正是青春的年纪。第一句话说这个孩子很漂亮,第二句话“豆蔻梢头二月初”,宕开一笔,不写这个姑娘的容貌了,而是写豆蔻这种植物,写豆蔻的美丽。“豆蔻”是南方的一种植物,是一种极为美丽的花儿。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苔花”,古人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苔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极为贴切。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动的样子,也许杜牧是说了一句什么笑话,让这个小歌女笑得花枝乱颤,极为可爱。

下面两句话其实就是夸这个孩子,那些所谓的姑娘们,远远比不上她。

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词,叫豆蔻,后来渐渐地用来比喻女孩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这也算是杜牧对中国汉字的贡献吧。

其实,这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中国人总是喜欢用相近的东西去比喻另外一种事物,有时候不仅贴切,还更有敏感。比如用豆蔻比喻含苞待放的少女,用桃李之年喻意女孩子已经成为膝下有儿女围绕的妇人,这些都是极好的例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gx/10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