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华,在古代竟然年龄都蕴含着无尽的
古代的年龄蕴含的诗意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也代称生日。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本意是指初生的婴儿,因为婴儿的皮肤呈赤色。颜师古:“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 孩提:指2—3岁的儿童。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垂髫:亦作“垂龆”。3、4岁至7岁(女)、8岁(男)的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8、9岁至13、14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诗经》中就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黄口:10岁以下。本指幼鸟,后指儿童。《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幼学:10岁左右。《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的年龄。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豆蔻:女子13、14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杜牧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二七之年:女孩14岁。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及笄:指女子15岁。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舞勺之年:指男孩子13——15岁期间。《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志学之年:指男子15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束发:男子15岁。到了15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舞象之年: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加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即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而立:男子30岁。立,“立身、立志”之意。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30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男子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男子50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六九年:即54岁。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古稀、从心之年:70岁。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耄耋:七八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期颐: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茶寿:指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岁。 双稀、双庆:岁。古稀是70岁,双稀即岁。 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zy/3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为何古代把13岁女孩称为豆蔻年华出乎我
- 下一篇文章: 文化潮豆蔻年华形容怎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