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下面是一些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

人出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两三岁时称孩提。

童龀(chèn),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女孩七岁时称始龀、髫年;男孩八岁时称始龀、龆年。这是因为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开始换牙,脱去乳齿,长处恒牙,这时叫“龀”,因此有“龆年”或“髫年”之说。

总角,是幼年的泛称。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此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所谓的总角之交,就是指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垂髫之年,泛指儿童。因为古代小孩头发下垂,由此引申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指十岁以下的儿童。

幼学,指十岁的儿童。

金钗之年,指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指女孩十三岁。

及笄之年,指女子年满十五岁。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有关碧玉的诗句很多,其中晋人孙绰的《碧玉歌》最为有名。“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小家女,不敢贵德攀。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写出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指女子二十四岁。

半老徐娘,指女子三十岁。

舞象之年,指青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也称“加冠”。

《论语》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志学,指十五岁

而立之年,指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之年,指男子四十岁(不惑,是“不迷惑、不疑惑”之意)。

天命,指五十岁,也称“知非之年”。

耳顺、花甲之年,指六十岁。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做“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从心之年,指七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语出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礼记·曲礼》有:“八十九十曰耄。”,《尔雅·释言》有:“八十为耋”。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鲐背,指长寿老人。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历之年,指60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伞寿,指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据朱熹讲,期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颐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由人养护。“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下寿,指60岁以上。中寿,指80岁以上。上寿,指百岁。出自《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茶寿,指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岁。

双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gx/10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