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1225/4316558.html

陆游寓居成都期间,足迹遍布城市的东南西北,对其间地理景观与地方风物,至为熟悉。甚至在他离蜀东归之后,仍然对成都生活深深眷恋。“每一个人都会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某一部分联系密切,对城市的印象必然沉浸在记忆中,意味深长。”在陆游的成都穿行与城市书写以及东归回忆中,城市意象之密集,以及环境意象化方式之多元,引人注目,值得深入探究。

一、从草庐到浣花村:被识别的共同特征

陆游寓居成都,其初寓于花行官居,而后于笮桥之东,借寓僧庐,直至受诏东归。在成都的日子里,诗人以寓居之草庐为中心,西向浣花溪、青羊宫,北向石犀祠、金雁桥,东向万里桥、合江园(蜀苑),南向惠陵、武侯祠,频频出游。随着诗人的漫步或骑行,一个多圈层的活动区域渐次展开。

(一)闲处天教着放翁,草庐高卧笮桥东:与情景相联的习惯

在城南筰桥之东有座草庐,是诗人陆游的寄居之所。“每一习惯都同一个情境相联”,陆游的日常生活,与他寓居的草庐紧密相关。

其诗《寓舍书怀》有云:“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随着春天的过去,豌豆梢头(蜀地俗称豆尖)渐渐变老;诗人把玩着樗蒱,看着日头西落;在风力吹拂之中,清晨的竹子更显横劲;夜雨声中,高高的梧桐越发矫健。又《幽居晩兴》有曰:“借鉏劚药喜微香,汲井浇花趁晩凉”,向邻居借来锯子锯断药材,诗人喜欢那种淡淡的香味;趁着傍晚的凉爽,从井里打水上来浇花。寓居的草庐是一个“可意象性较好的环境”,诗人很快产生了“家的感觉”。

夏天的晚上,刚刚洗过澡,诗人闲居无事,漫步溪园,“断续风蝉噪,俯仰露叶翻”(《晩步》)。由于有风,蝉的声音断断续续,凝露的树叶上下翻飞。“月出照西壁,参差见檐痕”,月亮照着西壁,屋檐的轮廓映在墙上,参差不齐。因为疏懒,诗人不愿把头发盘起。风吹过后,凉意深入发根。面对江流,挥动羽扇;对着月亮,倾倒酒杯。“浣花之东当筰桥”(《夜闻浣花江声甚壮》),草庐与筰桥很近。“壮声每挟雷雨横”,晚上睡觉之时,可以听到浣花江的水流声。诗人已经在这个区域找到栖居的空间依托。

淳熙七年()四月十九日,东归之后的诗人,因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身居抚州任所。其《初夏》诗有云:“百叶盆榴照眼明,桐阴初密暑犹清”,榴树的百叶令双眼明亮,桐树的树叶刚刚长得茂密。夏季初来,天气还算清爽。“深深帘幕度香缕,寂寂房栊闻燕声”,从深深的帘幕后面传来缕缕香气,寂静的栊房前听到燕子的声音。“细煅诗聊凭棐几,静思棋劫对楸枰”,诗人在茶几上推敲诗句,或是对着棋盘思考打劫(围棋术语)的手段。此情此景跟成都草庐如此的相似,令诗人顿生怀念,“浣花光景应如昨,回首西州一怆情”,不禁悲从中来。

(二)老病愁趋画戟门,天教高卧浣花村:融入环境而不愿离开

淳熙三年()四月,居于浣花村的陆游,《晩兴》有云:

老病愁趋画戟门,天教高卧浣花村。

诗人自叹本是老迈病弱,深怀忧愁,高卧于此浣花村中。他独自前往山林,与屠夫、渔翁为伍。“兴来倚杖清江上,断角踈钟正敛昏”,兴致来时,拄杖漫步于清江之上。黄昏时候,听取断角疏钟。

最可喜的是,春天的时候,江边开满杏花,“我行浣花村,红杏红于染”(《江路见杏花》);经常可以看见浣花女,“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浣花女》),正如阿格妮丝·赫勒所说:“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边界,它是我们行动和运动的有效辐射的极限。”浣花村就是陆游日常生活的边界,构成他行动的范围。夏秋之时,诗人晚上出去走走,“红藤拄杖扶衰病,村北村南破夜行”(《夜行》),他拄着红藤杖,支撑着衰病的身体,在村南村北,破夜而行。“闲绕长堤逐萤火,戏临荒沼问蛙声”,在长堤之上追逐萤火虫;面对荒沼,听取老龟的声音。沿江的长堤、江边的荒沼,都是他在此区域随意游走的空间凭借。

正如凯文·林奇所说:“环境是原始文化的一个完整组成部分,人们在其中工作、繁衍、生息,与之和谐相处,几乎每时每刻,他们都将自身完全融入环境而不愿离开。”在浣花溪畔的生活,频繁地出现在诗人的东归记忆之中。淳熙八年()十二月,诗人在梦中作诗,有“路平沙软净无泥,香草丰茸没马蹄”之句(《梦中作》)。在梦境之中,平坦的路上,是细细的沙,极干净,没有一点泥土。香草长得茂盛,刚好淹没了马蹄。“捣纸声中春日晚,怳然重到浣花溪”,春天的夜晚,传来一阵阵捣纸的声音。呵!诗人恍然又回到了浣花溪。

(三)散懐丝管繁华地,寄傲江湖浩荡天:具有连续线索被识别

在陆游的笔下,成都是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吸引了诗人“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淳熙三年()五月,诗人于席上有作:

绿波画桨浣花船,清簟疏帘角黍筵。一幅葛巾林下客,百壶春酒饮中仙。散怀丝管繁华地,寄傲江湖浩荡天。(《席上作》)

浣花溪边的游船,绿水画桨,相映成趣;竹席做的疏帘,角黍做的筵席。林下之客,一幅葛巾。百壶酒中,成就酒仙。诗人向往闲散,所以来到这丝管喧闹的繁华之地。成都,它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凯文·林奇指出:“城市的区域,在最简单意义上是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地区,因为具有与外部其它地方不同的连续线索而可以识别。《醉题》有云:“裘马清狂锦水滨,最繁华地作闲人。”这是诗人裘马清狂,游玩于锦水之滨的写照与概括。“金壶投箭”“翠袖传杯”本是成都的常见生活方式;“笙歌围里,锦绣丛中”(《忆秦娥》)构成了锦绣之都的“特征的连续性”;“醉帽倾欹歌未阕,罚觥潋滟笑方哗”(《梦蜀》),即使归居山阴,它们仍然残留于诗人的记忆之中。

东归之后,一日,在山阴幽斋之中,诗人支着枕头听取夜雨之声。“忆在锦城歌吹海,七年夜雨不曾知”(《冬夜听雨戏作二首》其二),他想起在成都之时,歌声如海。居蜀七年,竟然从未听到夜雨的声音。“最忆铜壶门外路,满街歌吹月如霜”(《湖村月夕》其二),特别是铜壶门外的那条路,歌吹喧天。当时,天上的月亮如霜般清亮。诗人在山阴的樵风溪上荡起扁舟,再次想起当年在成都濯锦江边的游赏,“豪竹哀丝”(《秋兴》),歌舞喧天。无论是锦江边上、铜壶门外、浣花船中,“这种场所感本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爽砧繁杵又惊秋”,虽然梦境终被捣衣之声惊醒。

二、青羊路与锦江路:观察的移动通道

随着诗人的漫步或骑乘,青羊路、锦江路、浣花江岸、南出笮桥,几条道路渐次展开,方向明确,路线清晰。

(一)锦官城外青羊路,常记当年小猎回:成为一种体验的出行

淳熙四年()正月,“射雉归来夜读书”(《读书》其一),自谓“退藏只合卧蜗庐”的诗人打猎归来,深夜读书。或许这正意味着诗人生活由南郑方式向成都方式的转变。不过,从“村路雨晴鸠妇喜,射场草绿雉媒骄”(《数日暄妍颇有春意予闲居无日不出游戏作》)的句子中,我们仍可体察诗人出游打猎时那不可掩藏的喜悦心情。

当“(出行)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成都游猎的日子,令诗人印象深刻,在其脑海之中时时浮现。淳熙五年()秋,东归之后的诗人行于浦城道中,有《宿鱼梁驿五鼓起行有感》二首,其一有云:

忆从南郑客成都,身健官闲一事无。分骑霜天伐狐兔,张灯雪夜掷枭卢。

百忧忽堕新衰境,一笑难寻旧酒徒。投宿鱼梁溪绕屋,五更听雨拥篝炉。

诗人想起当初从南郑到成都,身体强健,官职闲散。在霜天之日,骑马打猎;在雪夜之时,张灯赌博。东归之后,百忧交集,顿堕衰境。即使一笑付之,但亦苦于酒伴难寻。投宿鱼梁,一支溪水绕屋而流,五更时候难以入眠。只能对着火炉,听那下雨的声音。在此孤独凄清之时,更显对成都射猎生活的刻骨思念。

淳熙五年()九月,《怀成都十韵》有云:“斗鸡南市各分朋,射雉西郊常命中。”对于归居山阴的陆游来说,西郊射猎与斗鸡南市都是成都记忆的重要部分。庆元三年()冬,诗人《春近山中即事》其一有云:

乞得松楠手自栽,结茅聊喜避风埃。百年孰与梦长短,万事只如云去来。

雪后梅花初半吐,身闲樽酒盍频开。锦官城外青羊路,常记当年小猎回。

诗人自问,人生与梦幻,哪一个更长久呢?诸事都像云一样易聚易散。山阴雪后,梅花初放。此身既然闲散,为何不开瓶畅饮呢?“经常穿行的道路当然具有最强的影响力”,或许因为春近山中,此情此景,跟成都之时太过相似,从成都城外青羊路打猎归来的情景重新浮现于诗人的脑海之中。

(二)十里温香扑马来,江头还见去年梅:沿着道路展开的元素

诗人喜欢成都的梅花,每年都会沿江探梅,“四野云齐初酿雪,一枝梅动已催春”(《对酒》),小雪纷飞,撒满天空,一枝梅花初萌,预示春天即将到来。“青羊宫里春来早,初见梅花第一枝”(《城南寻梅得绝句四首》其一)。诗人先到青羊宫寻梅,见到了那初开的梅花。也到浣花村寻梅,“春回积雪层冰里,香动荒山野水滨”(《浣花赏梅》)。虽然春回大到,但仍是积雪层冰。在荒山之边,野水之滨,诗人闻到了梅花的香味。“十里温香扑马来,江头还见去年梅”(《蜀苑赏梅》),自其寓居僧庐前往蜀苑,十里梅花,香味扑马而来。“(植被的样式)能够使它(主要道路)与周围的道路区分开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乘着马,沿着锦江河岸,从青羊宫、浣花村,直至蜀苑,一路寻梅。那些于不经意之间出现的一株一枝,妆扮着沿江两岸,使此锦江路分外妖娆。

庆元四年冬(),诗人归居于山阴,“五十年间万事非,放翁依旧掩柴扉”(《梅花》其一),他仍然保留在成都的习惯,隆冬之时,关上柴门,外出赏梅。“相从不厌闲风月,只有梅花与钓矶”,梅花和钓矶仍是诗人的最爱。“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青羊宫前锦江路,曾为梅花醉十年”(《梅花》其六),从青羊宫沿江向东,一路的梅花,妆扮着这一条道路,曾令诗人深深迷恋。“青羊宫里应如旧,肠断春风万里桥”(《梅花绝句》其九),也令归居山阴的诗人心碎肠断。

(三)废苑烟芜迎马动,清江春涨拍堤平:细节顺序的具体记忆

淳熙二年冬(),春意已浓,诗人乘马出游:

大城少城柳已青,东台西台雪正晴。莺花又作新年梦,丝竹常闻静夜声。废苑烟芜迎马动,清江春涨拍堤平。(《成都书事》其二)

大城、少城的柳色已青绿;(咒土寺边)东台西台,雪霁方晴。新年将到,诗人又开始梦见莺花,夜静之时,经常听见丝竹之声。废弃的苑台(蜀苑)虽然荒芜,但足可激发诗人乘马出游的兴致。因春潮而涨起的江水,拍打着堤岸。我们可以想见,诗人骑着马,沿着锦江河畔,一路往东。“有目的的运动必须依靠对独特细节顺序的具体记忆”,中间可以看看大城、少城的柳树,东台、西台的雪景,沿江两岸的景点渐次展开,一直走到蜀苑,这些景观的“细节顺序”清晰而明确,层次井然。

诗人出游,“青丝金络白雪驹,日斜驰遣迎名姝”,于花海之中骑马驰骋已经成为“一种连续的体验”。“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成都行》),繁华盛丽的海棠是锦绣成都的象征。淳熙五年()二月,诗人乘春出游,作《观花》一诗:

我游西川醉千场,万花成围柳著行。红锦地衣舞《霓裳》,翠裙绣袂天宝妆。清歌一发无留觞,枭枭馀声萦杏梁。黄金络马照路光,自护羃?观海棠。

搜奇选胜日夜忙,不惟燕宫碧鸡坊。暮归奚奴负锦囊,路人争看放翁狂。成都是一个万花包围,柳树成行的城市。红锦地衣,舞动着《霓裳羽衣》之舞;翠裙绣袖,着的是天宝年间的妆。只要歌唱一开始,人们就不断地饮酒。杏梁之间,余音缭绕。黄金笼头的马,光彩照路,在繁花茂枝之中,观赏海棠。诗人沉醉千场,忙着寻花问柳。等到天暮之时,书僮奚奴背着我的诗囊,和我一起回家,旁边的路人都争相来看我的狂放。“在场景中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察者,与其他的参与者一起,我们也成为场景的组成部分。”况且,怒放的海棠与狂荡的诗人实在有着太多的精神相通。

三、笮桥、万里桥与少城:进入的战略性焦点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研究中对城市交通的节点十分重视,他指出:“连接点或是交通线的中断处,不容置疑地对城市的观察者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人们必须在此作出抉择。他们在此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连接点附近的元素了解得更加清楚。”由此观之,陆游的成都穿行也有一些节点,它们“具有了特别的重要性”,让我们驻足凝视。

(一)平明南出笮桥门,走马归来趁未昏: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

“笮桥”是与诗人寓所邻近的一座桥,也成为诗人向南出游必经的一个节点。对于节点,凯文·林奇特别指出:

节点是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它们首先是连接点,交通线路点的休息站,道路的交叉或汇聚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也可能只是简单的聚集点,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的浓缩而显得十分重要。

由此观之,笮桥即是这样的一个节点,“显得十分重要”。

淳熙四年()十二月,诗人《看梅归马上戏作》其一有:“平明南出笮桥门,走马归来趂未昏。”天刚亮的时候,从南边的笮桥门出城,回城要趁着天还没黄昏的时候。因为“江郊车马满斜晖,争趁南城未阖扉”(其五),江边的车马披着落日的余晖,争着在南门关闭之前回到城里,这时会出现交通拥堵。诗人接着写道,“本为梅花判痛饮,却嗅梅香消宿酲”,本来为了梅花而决定痛饮一场,出城之后,却用梅花的香味来消除昨夜的酒意。从笮桥南向出城,以及傍晚之时从笮桥进城,其实即意味着“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因为,城内与城外,人们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

(二)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清晰而强烈地被感知

淳熙三年()二月,一天清晨,诗人经过万里桥,有诗:

晓出锦江边,长桥柳带烟。豪华行乐地,芳润养花天。拥路看欹帽,窥门笑坠鞭。京华归未得,聊此送流年。(《晓过万里桥》)

清晨,诗人沿着锦江河边,经过万里桥。长桥两边是如烟的柳树。成都,这豪华行乐之地,正当气候温润、百花开放的时候。人们拥挤在路上,可以看见那些掉落的帽子;从门缝里可看那些掉在地上的马鞭。既然京华难归,蜀中风物又如此优美,何不凭此以度流年。万里桥畔的秀丽风景,确实令诗人心醉神迷。

淳熙四年十月(),诗人在万里桥上,饯别好友谭德称,有诗:

成都城南万里桥,芦根蘋末风萧萧。暎花碾草钿车小,驻坡蓦涧青骢骄。入门翠径绝窈窕,临水飞观何岧。(《临别成都帐饮万里桥赠谭德称》)

诗人写道,成都城南有一座万里桥,芦根和青蘋之末正随风飞舞。金玉嵌饰的车子,暎花碾草,显得很小;急涧注坡,犹如青色骏马,尤为矫健。进入万里桥门之后,是一段绿色的小径,优美极了。一个飞观高挑临水,更显高峻。“置身其中,感受它与周围环境清晰的关联,人们能够精确地进行定位。”谭德称离蜀东归,诗人祝愿好友能忠事明主。对于自己,则是“判无功名著不朽,惟仗诗酒宽亡聊”,在此,万里桥既是成都东归吴地的节点,也成为触发人生感慨的象征性景观。

万里桥南有一座刘氏小园,诗人偶游于此,清寂无人。当他回头望时,“朱桥架江面,栏影揺波光。奇哉小垂虹,梦破鲈鱼乡。”(《游万里桥南刘氏小园》)或许“形状、颜色或是布局都有助于创造个性生动、结构鲜明、高度实用的环境意象”,万里桥的红色桥面和栏杆,倒映水中,随着波浪,金光摇荡,可见“物体不只是被看见,而且是清晰、强烈地被感知”。诗人无意间的一回头,这座状如垂虹的万里桥,竟是如此的美丽!

开禧二年(),已经八十高龄的诗人,再次想起成都,《感旧》其二有云:“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三十三年真一梦,茆檐寒雨夜萧萧。”乘着雕花鞍马送客至双流驿,秉着银烛去万里桥边看花。三十三年了,一切就像梦境一样。如今归居山阴,在茅檐之下,寒雨之中,夜色的凄清冷寞,与昔日万里桥头的繁华浓艳构成强烈的反差。

(三)绣毂金羁三十里,至今犹梦小东门:周围环境特征的浓缩

淳熙四年()十月,诗人驱车出门,“江头作雪雪未成,北风吹云如有营”(《晚登子城》),江头的浪花好像下雪一样,只是积雪未成,即随波而逝。北风吹散云团,一切都好像事前有所谋划一样。“驱车出门何所诣,一放吾目登髙城”,再往前走,高高的城墙自然映入诗人的眼帘。“某些集中节点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它们因此成为区域的象征”,子城即是如此,它是成都的象征。诗人爬上城墙,放眼远眺,“城中繁雄十万户”,城市繁雄,居民众多。“朱门甲第何峥嵘”,朱门甲第,何等壮伟。“名都壮邑数千里”,“安危自古有倚仗”,子城城墙是驱车东行中的节点,更使诗人联想到蜀中倚仗与边境安危的生死相关。

小东门是向东出游的节点,诗人曾经由此出城观梅,“东风吹梅花,烂漫照城郭。晴日千堆雪,偏宜马上看”(《平明出小东门观梅》),可以想见,诗人骑着马,向东寻梅。花瓣漫天飞舞,映照着小东门的城郭。小东门外有赵氏园,“常记东园按舞时,春风一架晚蔷薇。尊前不展鸳鸯锦,只就残红作地衣。”(《感昔》)晚春之时,残红遍地,诗人出尊按舞。出小东门外,荒野之中有一株千叶朱砂海棠,“奇丽绝代”,诗人叹为观止。

嘉定元年(),诗人已归居山阴,有诗《新春感事八首终篇因以自解》其五云:“锦城旧事不堪论,回首繁华欲断魂”,成都的繁华生活令诗人刻骨思念而肠断心碎。“绣毂金羁三十里,至今犹梦小东门”。“成功的节点不但在某些方面独一无二,同时也是周围环境特征的浓缩”,梦中的小东门显然不仅仅是其本身的风景,还自然包括诗人赵园按舞赏花的狂放,以及在荒野之中,发现那株千叶朱砂海棠时的惊喜。

四、学射山、江楼与散花楼:

确定身份或结构的线索

成都还有一些具有标志物性质的景观,“标志物经常被用作确定身份或结构的线索”,学射山、江楼、散花楼都是这样的标志性,令诗人在成都之时印象深刻,东归之后魂牵梦绕。

(一)纤腰袅袅戎衣窄,学射山前看打围:确认并形成联系的物体

淳熙三年()三月,时任四川制置使的范成大在学射山上开宴,诗人以参议官的身份陪同前往,

有《三月一日府宴学射山》一诗:

北出升仙路少东,据鞍自笑老从戎。百年身世酣歌里,千古功名感慨中。

天远仅分山髣髴,雾收初见日曈昽。横空我欲江湖去,谁借泠然御寇风。

从升仙路出去,偏东而行,即可到达学射山。诗人据坐马鞍,自嘲其实是一个老兵了。没想到一生沉溺酣歌,至今功名无成,只剩下无限的感慨。浓雾围绕的学射山,从远处望去,只能看见隐约的影子。等到雾散的时候,才能看见朦胧的太阳。或许,诗人在此,场景既与南郑生活有某种相似,又感受到成都生活的巨大差异,于是生出纵游江湖的想法。显然,学射山是一个涉及陆游“理想和传统”的地方。诗人想要横空而去,归隐江湖,只是可惜无法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

学射山甚至沉浸入诗人记忆之中。淳熙七年()四月,作者在抚州。有《感旧绝句》诗,其四云:

十月新霜兔正肥,佳人骏马去如飞。纤腰袅袅戎衣窄,学射山前看打围。

十月的时候,刚刚下霜,此时正是狐兔长肥的时候。有佳人穿着细窄的戎衣,乘着骏马飞驰而去,更显纤腰袅袅。“那些第一眼便能确认并形成联系的物体,并不是因为对它的熟悉,而是因为它符合观察者头脑中早已形成的模式。”佳人一骑飞驰,当年成都学射山上围猎的情景在他脑海中顿时闪现。这不是因为诗人对它熟悉,而是因为它符合诗人对学射山前骑射生活的固有模式。

(二)淋漓百榼宴江楼,秉烛挥毫气尚遒:共同的记忆和符号源泉

“短剑隐市尘,浩歌醉江楼”(《步万里桥门至江上》),江楼之上,放歌醉饮,已是诗人大隐隐朝市的象征性行为。“急雨洗残瘴,江边闲倚楼”(《江楼》),夏天的一场急雨,将天空洗得干净。诗人站在江楼之上,顺着东流的锦江远望,“日依平野没,水带断槎流”,太阳向水平线隐没,江水载着小船驶去。显然,江楼是一处极易触发人生感慨的标志性景观。淳熙四年()正月,一日,诗人偶过浣花村,想起当年在江楼的一段旧事,有《偶过浣花感旧游戏作》一诗:

忆昔初为锦城客,醉骑骏马桃花色。玉人携手上江楼,一笑钩帘赏微雪。宝钗换酒忽径去,三日楼中香未灭。市人不识呼酒仙,异事惊传一城说。

诗人回忆,刚到成都之时,喝醉之后,骑上骏马。与玉人携手,同登江楼。在帘钩之后,欣赏微雪中的市景。宝钗换酒,开坛畅饮。数天之后,酒香也未消散。市民当时惊为酒仙。这件事很快在整个城市都传开了。或许,江楼太适合畅饮了。诗人到此,情怀与氛围自然相融。淳熙四年()十月,诗人又有《江楼醉中作》:

淋漓百榼宴江楼,秉烛挥毫气尚遒。天上但闻星主酒,人间宁有地埋忧。

生希李广名飞将,死慕刘伶赠醉侯。戏语佳人频一笑,锦城已是六年留。

诗人在江楼之上饮酒,酣畅淋漓,百壶不惧。又秉烛挥毫,气势遒劲。在生之时,希望能像李广那样以飞将军名世,死后像纵洒的刘伶那样得获“醉侯”的封赠。这曾经是诗人的愿望。但此时,在江楼之中,诗人与佳人戏语,佳人总是报以一笑。诗人顿生感慨,到成都已经有六年了。江楼的畅饮挥毫和戏语佳人怎能宣泄报国无门的愁郁。

淳熙六年()六月,诗人时在建安,倍感孤独之时,有“淋漓蜀苑酒,散落江楼诗”之句(《风月》),还是成都江楼和蜀苑时的畅饮作诗的情景令人难忘。诗人也想起当年在成都同时为官的好友谭德称,“江楼列炬千锺饮,花市联鞍一字行”(《怀谭德称》),他们曾于江楼之上,列炬而饮;在花市之中,骑马并行。江楼是诗人与好友都极为熟悉的“有名有姓的环境”,它成为陆游与谭德称(或亦包括当时“玉人”“佳人”)“共同的记忆和符号的源泉”,提示了“对共同文化的回忆”。

(三)万里桥西系黄骝,为君一登散花楼:拥有某种意蕴的物体

淳熙二年()六月,诗人到成都不久,有诗云:“我游四方不得意,阳狂施药成都市。”(《楼上醉歌》)人生既不得志,遂放浪市井。成都显然是一个好地方,“瓢空夜静上高楼,买酒卷帘邀月醉”,可以登楼买醉。淳熙四年()年,诗人登上散花楼。有《初春出游》诗云:

春风初来满刀州,江水照人如泼油。犊车芳草南陌头,家家倾赀事遨逰。万里桥西系黄骝,为君一登散花楼。半年长斋废觥筹,兴来忽典千金裘。小桃婀娜弄芳柔,红兰茁芽满春洲。垆边女儿不解愁,斗草才罢还藏钩。

诗人写道,春风初度,成都已春意盎然。在阳光照耀之下,江水像泼了油一般。牛车压着芳草,到了南城陌头,家家户户正准备出游。在万里桥之西,系住那一匹黄骝马,登上散花楼。吃了半年的长斋,也早已戒酒。此时兴致忽来,将千金裘拿去换酒。桃花婀娜,展现着柔嫩的花朵;红兰茁壮,新芽长满春洲。垆边的姑娘不懂得忧愁,玩了斗草,又玩起了藏钩。“可怜世人自拘囚,盎中乾坤舞蜉蝣。百年苦知云日遒,问君安用万户侯”,诗人从春意中得到启发:实在不必太在乎功名利禄,应该尽情享受有限的人生。

淳熙七年(),诗人在抚州,心情大有不同,有《初秋》一诗:

湿萤相逐照高栋,又见一年风露秋。流落江湖常踽踽,扫平河洛转悠悠。

簿书终日了官事,尊酒何时宽客愁。拟倩天风吹梦去,浩歌起舞散花楼。

萤火虫飞舞相逐,光亮照明了高楼。又是一年风露之秋了,诗人流落江湖,孤独前行。扫平河洛、恢复中原的宏愿变得更为渺茫。整日只是应付簿书官事,杯中之酒又如何宽慰得客居之愁。“拟倩天风吹梦去,浩歌起舞散花楼”,真希望一缕清风将他吹至成都,于散花楼之上再次浩歌起舞。“一旦某个物体拥有了一段历史、一个符号或某种意蕴,那它作为标志物的地位也将得到提升”,散花楼事实上承载了诗人在成都纵情诗酒、享乐人生的一段记忆。

五、结语:意象单元的整体编组

“弃官若遂飘然计,不死扬州死剑南”(《东斋偶书》),陆游一生寓居多地,唯对成都眷恋至深,“尝有归蜀之意”。其子陆统(字子虡)《剑南诗稿跋》有云:“(先君)西泝僰道,乐其风土,有终焉之志。……然心固未尝一日忘蜀也。”周密《齐东野语》亦深有体会,“陆放翁在蜀日,有所盼,……出蜀后每怀旧游,多见之赋咏”。而我们想进一步提出的是,陆游“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成都在其笔下“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综上所述,从寓居草庐到高卧浣花村乃至城市穿越,陆游用他的漫步与骑行,书写了一个多圈层、多层次的生活区域:与日常生活习惯紧密相联的草庐、深深融入而不愿离开的浣花村、“笙歌围里,锦绣丛中”的锦城。就道路而言,有承载了诗人骑射记忆的西郊青羊路;有被沿着道路展开而又不经意出现的梅花尽情妆扮的锦江路;有细节顺序清晰,可以形成连续体验的清江路。就节点而言,自其庐居南向出城,代表着城内与城外、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结构转换的笮桥;有形状、颜色鲜明,而清晰、强烈地被感知到的万里桥;有成为周围环境特征浓缩的小东门。就标志而言,有举行围猎举宴而涉及诗人理想与传统的学射山;有诗人酣饮挥毫,作为与好友共同的记忆和符号源泉的江楼;有诗人浩歌起舞,拥有某种意蕴的散花楼。我们可以说,在成都寓居时,陆游用他身体穿行和诗笔挥洒,使成都成为“一个可读的城市”,在成都书写和东归记忆中,“它的街区、标志性或是道路”,“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作者简介:杨挺,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文//来自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年01期。

说明

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推送文章时未能第一时间与作者取得联系,如涉及侵权问题,请作者及时将意见建议发至邮箱bashuquanshu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gx/10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