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钓鱼的陈年往事
啥药物能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pf/mipso_6162073.html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空隙,单位里组织了跳舞培训班和钓鱼俱乐部。自忖个子矮,颜值低,便自觉报了年轻人不大热衷的钓鱼俱乐部。与老老少少都热情高涨的交谊舞相比,俱乐部只二十余人。 那时候,岳王路花鸟市场有几家渔具店,鱼竿都是竹制的。便买了人生的第一根钓竿,三节,四米左右。鱼钩却有进口的,日本伊势尼,据说钢火好,碰到大鱼不易拉直。买是买了,只是讶异,真是要改革开放啊,连鱼钩也做不好。竹竿轻倒也轻的,只是遇水竹胀,收竿时怎么也拔不出来。又不想扔掉。骑车返回时,扛着四米长的家伙,还得小心翼翼地躲避过街电线。不过,腰身倒练得机灵了。 那时候,书报杂志不多,刚够看。但有一本《钓鱼》杂志。是在邮局偶然遇见的。此后便每月去一趟邮局。从此便知道了,我国最重的野生鲫鱼是在黑龙江发现的,重三斤几两(究竟几两记不得了);鱼的记忆力是五秒钟,视力是一平米左右,只对红色敏感,而嗅觉却很灵敏…… 这就想明白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蚯蚓也都是日本进口的。叫太平二号。这种蚯蚓一般都在一寸来长,太小了,穿钩困难,太长了,钩外部分白白喂鱼。此外,它通体发红。这就符合了鱼对颜色的敏感。 杂志是看得格外认真的。按照教导,自己做诱饵配方,连中药也用上了,阿魏、山奈、丁香、豆蔻……从中药房买来磨成粉,掺在黄豆粉或酒糟里,弄得家里到处是瓶瓶罐罐。尽管试了几次没什么用,但弄配方倒也是乐在其中的。 为省钱,几块钱一两的大平二号也不买了。找来香蕉皮,找来沙锅,和湿草纸(也叫毛纸,那时候的卫生纸)铺在一起,放在厨房一角,自己养。繁殖得那个快啊,从最初的十几条,不出半月,沙锅里已是扭在一起的、像巴比馒头那么大的好几团了。有一次大约气压低,蚯蚓全爬了出来,密密麻麻,密密麻麻,厨房的地面几乎不见了。有密集恐惧症的人,肯定从此就不想再钓鱼了。 那时候,城市还不大。望江门外,现在的秋涛南路汽车南站外边,就是田野、水塘、农舍、滩涂,连着钱塘江。自行车骑着还没怎么费力,就在水塘边了。水塘里的水,可能是钱塘江里来的吧,就是一个字,清。竹竿一抛,静静地坐着,想一件事,想一个人,想很远,想很近……想得乱七八糟。也许,什么也没想。一天,安静地度过了。短暂,悠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钓鱼之风日盛,有人看出了商机,连城里也开出了大大小小的渔场。定安路露天泳池,秋冬季就变为钓池了。不管深水区浅水区,大大小小各种鱼,清清晰晰,游得飞快,像奥运健儿,只是游得慌乱。 现在,条件自然是好了。竹竿恍如笑话。如今都是玻璃钢、碳素纤维、纳米硼材质的鱼竿了。蚯蚓也早已不用了,代之以符合各种鱼的口味的配方饵了,且品种多得你都记不住。 只是如今,水塘越来越远了,自行车是骑不到了。水,大多也不那么清了…… 今天,“运河边的疯”带来了一股浓浓的怀旧气息,相信很多有着二三十年钓龄的读者,会心生共鸣。当竹竿恍若笑话的年代,不变的依旧是那份对垂钓爱好的执着。 ↓点“阅读原文”下钓鱼神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zy/6064.html
- 上一篇文章: 火了35年,教科书级别的南农烧鸡,17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