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

如果判断一个时代是太平盛世呢?

一定要满足这几个重要的点:周边无敌国、周边无大国、周边无强国。

而唐朝,毫无疑问,是太平盛世的典范。在唐朝各种才子佳人、文人墨客层出不穷;各种名山大川得以被描绘,歌颂;各种诗歌典故得以被流传至今。

唐朝的那些诗人更是流传至今,比如:李白,李商隐,杜甫,孟浩然等······无一不是名震古今的大诗人。

在唐朝不光大诗人很多,也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虽然后人很少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也让后人广为传唱。

科举

今天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位书生,崔护。

崔护跟很多诗人一样,从小励志就要进朝为官,当一个百姓爱戴,清廉执政的好官,他本人也确实才智十足,但是在唐朝比他拥有才智的人不在少数。

想要进朝当官是好事,但是想要当官就需要考取进士,这谈何容易。放眼望去,唐朝次科举考试,可是考取进士的人只有寥寥七千余人,平均每次科考只有20余人能够突出重围,这比例比当今考公务员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古代文人书生想要出人头地只能选择科考一条路,如果考取不上,这对他们将是致命的打击,他们将会对自己前途产生焦虑,古人因此而疯掉的也不在少数。

不出意外,在崔护第一次进宫科考的时候,就遗憾落榜,这对他也是非常致命的打击。这种科考落榜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让人害怕的不是科考落榜了,而是你落榜之后就没办法在振作起来了。

崔护就是这样,落榜之后很是郁闷,整天惶惶不可终日。觉得自己不知道要干什么了,只能无奈回乡。

相遇

回乡之后,崔护也整日悠闲,不知道要做什么事情。

这天,他在城南散步,不知道走了多久,看到前面有一户大庄园,外面植物种类繁多,与庄园里面的桃树交相辉映,甚是美丽。

此时崔护走了很久,饥渴难耐,就像进去讨口水喝,但是看着门户像是很久没人打理一样,觉得里面没有人,但是他还是试探性的敲了敲门。

三两门声过后,里面竟然出现一个美人,此人面容粉红透白,脸上没有胭脂,只着一身素衣,却把少女的灵秀衬托的无与伦比,让崔护一时看的有些呆住了。

少女名叫绛娘,自小随父亲安置至此,听闻崔护只是前来讨口水喝,便进屋拿出了一杯水,并打开大门,拿出两把椅子,让崔护歇息一番。

崔护嘴里喝着水,眼睛却从来没有离开过绛娘的身上,看着她斜靠在桃花树下,面带桃花,浅浅的笑意更是把崔护的魂都勾走了。

在古代,孤男寡女独处一院本来就是逾越之举,虽然崔护有意询问女子来历和姓氏,但是绛娘也不过是豆蔻少女,让崔护在门口歇息已经是她能做到的极限了,那还好意思回答崔护的问题。

崔护也知,便没有多问,但是他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躁动,每每向绛娘说出暗含情愫的话,绛娘也只是默默微笑,并不给予回答。

相思

天色渐晚,崔护即便心中万般不舍,无奈也只能辞别回家,绛娘出门送客,眼神中也暗含不舍,显然是这个风华少年已经让绛娘芳心暗许了。

回到家后的崔护决定几天之后就去提亲,但是一想到绛娘可能是大户人家,如果贸然前去的话恐有不妥,便决定发奋读书,考取功名之后回来迎娶绛娘。

可以是这一等就是一年,第二年春,崔护看着城中盛开的桃花,便想到了绛娘,于是孤身前往城南庄园,但是命运却跟崔护开了一个玩笑。

崔护赶到时,庄园已经上锁,这无疑是对崔护的头顶来了一个晴天霹雳。

悲痛欲绝的崔护,在庄园门口题诗一首《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诗过后,便悲痛地离去了,但是这个身似桃花的女子却整日萦绕在他的心头,让他无心他顾。

没几日,崔护抵不住心中的相思,又来到了庄园附近,但是这次他却听到了悲痛的呼声,崔护急忙上前敲门查看,可是这次开门的就不是绛娘了,而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

相结

老头看到崔护,便开始询问他是不是崔护。

崔护很是诧异,但是点头承认,说自己就是崔护。

这一承认,让老头悲从中来,对着崔护痛苦诉说“小女绛娘,二人相依为命,自从清明见了你之后,绛娘便知你对他有意,日日夜夜对你牵肠挂肚,等你前来,只为和你相识一面。

但是一眨眼已过一年,绛娘原本以为此生无缘,前几日去亲戚家小住几日,归来时看到你在门上所题诗句,便悲痛的晕了过去,之后整日忧心忡忡,牵肠挂肚,如今马上就要离我而去了。”

崔护听闻很是震惊,他没想到一个萍水相逢的女子却对他如此痴心,让崔护甚是感动。

崔护安抚好老头的情绪,立刻跑到了绛娘身边,轻轻呼唤绛娘。

原本绛娘相思过度,身子虚弱已经昏迷了,但是或许是上天的奇迹,在听到崔护的呼唤声后却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崔护看到绛娘对自己如此有情,不忍心再让悲剧重演,回家之后把事情原委告知父母,父母也体谅二人一片真情,择一良日便依礼行聘,将绛娘迎娶回家。

二人成婚之后,崔护再无相思之扰,自此发奋读书,学术日益精进。没几年便考取进士,前途一帆风顺。

谁也不曾想到,一个小小的诗句却让差点让这两个相爱的人阴阳两隔,不过还好最后这对苦命鸳鸯修成正果,而崔护所题的诗也为后人广为流传,结局圆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zy/12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