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人们在交流中常以年龄称谓代替直接言明年龄,这一现象在诗词中屡见不鲜。例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景象,便巧妙地运用了年龄称谓。“黄发”象征着长寿的老人,而“垂髫”则指代幼童,意为小孩子。通过这些古时的年龄称谓,我们得以一窥古人的生活情趣与文化底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寻古人对年龄的这些别致称谓吧!

岁汤饼之期

这一古时习俗,特指婴儿出生后的三日庆宴。在这一天,亲友们会聚在一起,共同庆祝小生命的到来,设筵的名称也颇具寓意,如“汤饼筵”、“汤饼宴”或“汤饼会”。而“初度”则是指婴儿的生日,这一说法源于《离骚》,其中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意为在婴儿出生之际,便已注定其一生的命运。此外,“赤子”一词,源自《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象征着纯洁与希望。而“襁褓”则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来逐渐演变为未满周岁的婴儿的代称。至于“孩提”,则是指两三岁的幼儿,这一称谓在韩愈的诗句“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8岁龆龀

这一古代称谓,专指七八岁的儿童。在《韩诗外传》中,有言道:“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这揭示了男孩在八岁时,女孩在七岁时,会经历换牙的生理阶段。当乳齿逐渐脱落,恒牙开始生长时,这个时期便被称为“龀”,“龆年”或“髫年”。此外,总角则是对八九岁至3岁少年儿童的称呼。在古代,孩子们会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分别扎起一个结,形状如同两个羊角,因此得名“总角”。这一称谓也常被用来泛指人的幼童阶段。

9岁至0岁

这一年龄段在古代被称为“黄口”或“幼学之年”。其中,“黄口”一词,本意是指雏鸟的嘴,象征着孩童的稚嫩与纯真。而“幼学之年”则源于《礼记·曲礼上》中的记载,指出人至十岁,便进入了学习的阶段,故称“幼学”。

随后,

2岁的女孩则迎来了“金钗之年”。

南朝梁武帝的《河中之水歌》中描绘了女子十二岁时金钗梳妆的情景,因此,这个年龄段也常被用来指代十二岁的女孩。3岁至5岁,这一阶段被赞誉为“豆蔻年华”。豆蔻,这种初夏绽放的植物,代表着纯真与美好,正如这年龄段的孩子,充满着朝气与梦想。杜牧的《赠别》中,用“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孩,如同初夏的豆蔻般清新动人。而“舞勺之年”,则专指男子3至5岁间的成长阶段。据《礼记》记载,勺是一种乐舞,古时的少年们在这个年龄段会开始学习这种舞蹈,寓意着他们逐渐成长为翩翩少年。5岁,这个年纪在古代有着特定的称谓——及笄之年。笄,作为古代束发用的簪子,象征着女子的成年。在5岁那年,古代女子会将头发盘起,用簪子绾住,以此表示自己已经步入了成年的行列。这一传统,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如袁枚的“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更在古代社会中流传已久。同时,5岁也被赋予了“志学之年”的美誉,源自《论语·为政》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在鼓励年轻人在这个阶段树立远大的志向。对于男子而言,5岁则意味着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象征着从童年步入成年的新阶段。此外,5至20岁的少年则被称为“舞象之年”,这一阶段不仅是身体成长的黄金时期,更是培养良好品行、锻炼意志的关键阶段。6岁,在古代有一个别称——二八之年。这个称谓源于“破瓜”之说,在旧时文人笔下,常将“瓜”字拆分为二八以作纪念,特指十六岁的年纪。这一词汇在诗文中多被用于形容女子,如孙绰的《碧玉歌》中便有“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女子十六岁时的青春风采。

20岁在古代被称为“加冠之年”

特指男子二十岁。在古代,男子到了这个年纪会举行加冠礼,象征着他们已经成年。这个词语中的“弱冠”意味着戴上成人帽,标志着成熟,但同时也表示体格尚未完全强壮,因此称为“弱”。这个词汇后来泛指男子大约二十岁的年龄段,但并不适用于女子。而女子在二十岁时,则被称为“桃李年华”。

24岁,被称为“花信年华”

意指女子在这一年龄段正值青春貌美之际,如同盛开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而30岁,则被赋予了“而立之年”的雅称,源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之说。在这一阶段,人们应当确立自己的人格、学识和事业基础,因此,“而立之年”便成为了三十岁的代名词。此外,《礼记·内则》中提到,男子三十岁时应成家立室,开始承担男性的责任,故而“始室”也被用来指代三十岁的年龄。

40岁,被赋予了“不惑之年”的美誉

源自《论语·为政》中的“四十而不惑”。这个年龄段,人们应当能够从容地驾驭自己的情绪,对世事有着明晰的判断。而到了50岁,则迎来了“知天命”的阶段,《论语·为政》有言:“五十而知天命。”这意味着,经过几十年的历练,人们逐渐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不再过分追求结果,对个人的得失与荣辱也变得淡然。因此,“知天命”逐渐成为了五十岁的雅称。60岁,这一年龄在《论语·为政》中被称为“耳顺”。意味着在这个阶段,人们能够坦然接受各种不同的声音,包括逆耳之言和詈骂之声,内心毫无违碍。同时,花甲一词也指代60岁,它源于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相互交错的天干地支名号繁多,因此又被称为花甲。

随着年龄的增长,6岁被赋予了“还历寿”的称号。按照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而6岁则意味着新一轮的开始,因此被称为“还历”。

到了70岁,则迎来了“从心之年”。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已经历了人生的许多风风雨雨,能够随心所欲地生活,不受外界束缚。杜甫在《曲江》中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后代常用“古稀”来代指70岁。同时,“悬车之年”和“杖围之年”也是七十岁的雅称,意指古人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

此外,77岁还有“喜寿”之称。因为草书中的喜字形状似七十七,故以此代指77岁,寓意喜庆。而80岁则被称为“耋”,泛指老年,源自《左传·僖公九年》中的记载。至于80至90岁,则被称为“耄”,表示高龄。《礼记·曲礼上》中明确指出:“八十、九十曰耄。”这一年龄段的人们已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变化,更显睿智与从容。88岁,这一年龄在中文里被尊称为“米寿”。这个雅称源于“米”字拆开后的形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读作八十八,寓意着长寿与繁荣。同时,“米寿”还蕴含着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的美好祝愿。

接下来,我们谈谈“鲐背之年”。这是古人对九十岁老人的尊称。鲐是一种鱼,其背上的斑纹形状酷似老人皮肤上的皱纹,因此被用来象征长寿。当人步入暮年,皮肤上逐渐出现的老年斑如同冻梨的表皮,故又被戏称为“冻梨”。

再来看“白寿”。

这是对九十九岁老人的特别称呼。因为“百”字去掉上边的“一”,就变成了“白”,所以九十九岁也被雅称为“白寿”,寓意着长寿与纯净。

当我们谈及00岁时,便会提到“期颐”。这个词语源自《礼记·曲礼上》,意为百岁高寿。期颐之中,“期”是期待,“颐”是保养,意味着百岁老人需要孝子贤孙的精心照料。同时,“期颐”也象征着人生旅程的圆满与成功。

此外,养生学术语中的“上寿”则是指最高的年寿。据《左传·昭公三年》孔颖达疏,上寿的标准是百年以上,中寿为九十以上,下寿为八十以上。而《庄子·盗跖》中则提到,人的自然寿命可以达到百岁。这些古代典籍中的记载,都体现了人们对长寿的向往与追求。08岁,这一年龄在中文里被尊称为“茶寿”。这个雅称源于“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再加上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读作一百零八,寓意着长寿与繁荣。同时,“茶寿”还蕴含着历经沧桑而依旧保持清新与活力的美好祝愿。

接下来,我们谈谈“双稀”与“双庆”。这两个词语都是对40岁老人的尊称。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双庆便被用来象征70岁的两倍,即40岁的高寿。无论年龄多大,都愿你保持青春活力,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zy/12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