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后是阜南人
家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堰镇的朋友,在你们小的时候,是否听过祖辈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很久以前,曾经来过王堰镇…… 如果你也听说过这个故事,是不是会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呢?但是,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在今天的阜南县王堰镇,真的有可能曾经出了一个贵妃,后来又成了皇后,你觉得这事情是否可信?只是这个贵妃,并不是唐朝的杨贵妃,而是另有其人。 如果你非要问这个贵妃姓氏名谁,真的不巧,史书只记载了她的姓氏,却没有记载她的名字。但是,她的故事比起唐朝的杨贵妃,也是足够精彩,极具传奇性。 为了方便记忆,咱们让她先有个名字,其实她姓张,名字叫“妼晗”。(这是电视连续剧《清平乐》中张贵妃的名字,这可能是编剧作家为她杜撰的一个名字。) 公元年,北宋天圣二年,女孩妼晗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做官人家,她的祖父是一名进士,她的父亲名叫张尧封,此人因孝谨好学,被推举参加科考并考中进士,后被补赠石州军事推官。 按常理推断,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童年的小妼晗,可以说是幸福快乐的。然而不幸的是,在她八岁那年,她的父亲去世,留下她母亲曹氏(有记载为钱氏)和她兄妹三人,无所依靠。 窘困之际,曹氏想要带着儿女投奔当时在四川做官的伯父张尧佐,然而,投亲书信发出之后,母子几人翘首期盼,结果却让她们无比失望,伯父回信以赴蜀之途山高路远为由拒绝了她们。 无奈之下,小妼晗被送进了章惠皇后宫中,并交于宫人贾氏抚养,据说在这以后,她的母亲迫于生计也改嫁了。 然命途困顿的小妼晗,在那时候,何曾想到,经年之后的她,却是一时间扶摇直上,成为仁宗皇上最宠幸的女子。 小妼晗在贾氏的训教之下,学琴习舞,练歌唱曲,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也因着聪慧过人,她的才艺越发精湛娴熟,她的舞技也更加婀娜多姿。 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出脱成一位楚楚动人姿色超群的美少女了。 十六岁,豆蔻年华,一个女子生命中最好的时候,也正是这时候,张妼晗遇上了她的真命天子,宋仁宗赵祯。 那是一次宫廷的酒宴,因着妼晗青春姣好的容颜,以及曼妙婀娜的舞姿,当时正在酒宴之中的宋仁宗,完全被她打动了。 两个人一见钟情,彼此倾心。 《宋史》对张贵妃的评价只寥寥数语:“妃巧慧多智数,善承迎,势动中外。” 而这巧慧多智和善承迎,有一半是因着她的天资,另一半恐怕应是得益于那个教她习舞练琴授予她各种技艺的贾氏。 张妼晗为什么能凭着一曲轻舞,迅速地赢得君王的钟情呢? 除了她本人的青春美貌和歌舞才艺之外,恐怕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是章惠皇后的人。 2 章惠皇后杨氏,通称杨淑妃,是宋真宗的嫔妃之一,也是宋仁宗的养母,后被封为章蕙皇后。 而张妼晗丧父之后,就一直生活在章惠皇后的宫中,这无疑拉近了宋仁宗对张妼晗的好感,因此,章惠皇后可能是令仁宗对张妼晗快速产生信任和爱慕之情的原因之一。 两个人一旦在无人打扰时,必然会谈及章惠皇后。 提到章惠皇后杨淑妃,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皇后刘娥了,刘娥是宋真宗的第三位皇后,也是仁宗名义上的亲生母亲。 其实刘娥和杨淑妃,都是宋仁宗的养母,至于仁宗为何有两个养母?这件事要从刘娥的幼年时代说起了。 刘娥祖籍太原,生于成都,据说本是官家之女,只是后来父母双亡,家道中落,才被寄养外祖父家中,年龄大些之后又做了歌女,再嫁于银匠龚美。 后来,刘娥跟随龚美离家去了京都开封,以表演击鼗(tao)卖艺谋生,因生计艰难,龚美将刘娥卖进了襄王府,而当年襄王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赵恒对刘娥十分钟情,刘娥与赵恒是两两相悦。 但是因着刘娥的身份低微,又不为父王和百官所容,所以赵恒只好把她藏在一个大臣家里,时常在那里与她偷偷私会。 后来赵恒继承了王位,仍然无法将刘娥召入宫中并给她一个名分,直到公元年,刘娥才被封为美人,那时候,她已经被偷藏了十五年。 这十五年,刘娥并未闲着,她博览群书,通读历史,因为她知道赵恒身份的特殊性,正因为这种身份的特殊性以及两个人关系的特殊性,她似乎隐约感知出了什么,所以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偷偷地积蓄力量。 然而,命运给一个人带来好运的方式,竟然是给另一个人带来厄运。刘娥进宫后第三年,正步步走高的时候,赵恒的第二任皇后郭皇后就崩逝了。对刘娥来说,这简直是天赐良机,在真宗面前,刘娥怕是丝毫不再掩饰自己想当皇后的想法了。 但是,当真宗提议要封刘娥为后时,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而反对的理由就是,刘娥出身低微,入宫之后又没有子嗣,这样封后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为了坐上皇后之位,这样的阻力根本难不倒刘娥,于是,她想到了“借腹生子”之计。 当她身边陪侍的宫女李氏怀上真宗的孩子之后,宋真宗就宣布刘娥已经怀孕。 那时,皇后之位已经空置多时。至此,重提封后,大臣们便不好再有理由阻止刘娥。 而那个宫女李氏所怀的孩子,正是宋仁宗赵祯。 只是,直到刘娥病逝以后,仁宗要册封李氏为太后的时候,才知道李氏是他生母。 而后来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里太子原型,就是宋仁宗赵祯,只是这个故事与史实出入很大而已。 仁宗出生之后,刘娥很快就将他和生母分开,并将其生母遣至别处。 虽说是由她自己抚养,实际上,因已参与朝政事务之中,虽然她对这个儿子也投入了不少感情,却无法完全顾及赵祯的成长,只是把这个儿子交给了杨淑妃来抚养。 所以,在心理上,仁宗更认同杨淑妃为他的母亲,在情感上也与杨淑妃更亲近一些。这也是电视剧《清平乐》中,仁宗喊刘娥为大娘娘,喊杨淑妃小娘娘的原因。 3 公元年,乾兴元年二月,宋真宗赵恒因病驾崩,刘娥掌权,垂帘听政,而十一岁的小仁宗则成了一个傀儡皇帝。 同时,刘太后的强势,对于幼年的仁宗来说简直是一种压制,仁宗对刘娥只有言听计从,同时也养成了仁宗心慈手软,唯唯诺诺的懦弱性格。这也导致了仁宗在婚姻大事上的屡屡失败,并无自主权可言。 仁宗的第一任皇后郭皇后,于公元年选入宫中,当年就被册封为皇后,那时章献皇后刘娥执掌着朝政大权,这桩婚姻完全是由刘娥一手操办,仁宗必然是俯首应允,并接受郭氏当他的皇后。 可是这个郭皇后也是在家中被娇宠惯了,又倚仗着刘娥庇护和仁宗的包容忍让,使她在后宫之中,泼辣蛮横,飞扬跋扈,还时常排挤被宠幸的嫔妃,与她们争风吃醋,甚至监控着仁宗的行踪起居。 仁宗对郭皇后虽然心有怨怒,却忌惮于刘娥为其撑腰,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在刘娥病逝之后,仁宗就很少再理会于郭皇后了,被冷落的郭皇后,内心忿忿不平,便时常找仁宗宠爱的嫔妃寻衅滋事。 有一次,她在与仁宗宠幸的妃子尚充仪争风吃醋发生争执时,失手打了仁宗一巴掌。仁宗虽然气恼,竟然也选择了包容忍让,息事宁人,不巧这件事被朝中宰相吕夷简得知,吕与郭皇后有前怨,于是便鼓动谏官范飒进言,要皇上废掉郭皇后,仁宗架不住宰相和谏官的几番怂恿,真的就决定废掉郭皇后,但是,又有别的谏官上前阻止废后,其中还包括范仲淹,却无济于事。 一个帝王,坐拥佳丽三千,竟然难以安享风月浪漫,仁宗岂不是越想越糟心,于是盛怒之下,将那九嫔四妃中的尚氏、杨氏以及降为净妃的郭氏等人,一并遣出后宫,置于别处,至此,仁宗的耳根总算是清净了许多。 景祐元年九月曹皇后册立,第二年八月被废的郭皇后暴薨,这真是活生生的“由来只见新人笑,有谁见过旧人哭。” 这新册立的曹皇后,特别知书达理,长相也算得上出众,比起郭皇后的骄蛮无礼,她反而是循规蹈矩,可是她并不得仁宗的宠爱。 究其原因,大约是这个皇后是群臣进谏的结果,毕竟,后宫不可一日无后,大臣们与谏官推出的皇后人选终究是为了宋朝江山社稷考量的。若完全由着仁宗自己来选,便绝对不是这样的结果了。所以找来找去,选中了曹氏。 故事再回到张妼晗与仁宗的初见,那时候,小娘娘章蕙皇后已经病逝四年了,眼前这如此可心的美人,又是章蕙宫中出来的人,仁宗在感慨之中,自然会对张妼晗另眼相看,更何况,此时的仁宗已经执掌朝政大权,可以掌握自己命运了。 因着少年时期的种种不顺和委屈求全,仁宗对妼晗坎坷的命途际遇,深感同情之时,两人共生出惺惺相惜之意,就不足为奇了。 而此时的仁宗,总算是遇到能让他入眼入心、意动情迷的那个人了。 张氏被召入宫中即被累封清河郡君,接下来就是一路走高,同年进封(五品)才人,第二年就进封(二品)修媛,她共生育三女,分别是三皇女安寿公主,四皇女安和公主,皇八女齐国公主。 按照宋朝后宫的等级制度来看,她几乎是从一个平白素人转眼就进封到二品修媛,这样的进封速度快到令人瞠目,背后难免不受人非议。 喜忧参半的是,随着两位小公主的夭折,张氏内心里低落哀婉之余,自叹福浅,于是向仁宗提请将自己降为(四品)美人,然而,这个提请获得了仁宗对她的另眼相看,仁宗见她如此善解人意,以后对她是更加宠爱了。 那么,张贵妃到底是凭什么赢得君王欢心并承恩受宠的呢? 4 根据《宋史:仁宗纪》中所记载,宋仁宗是一个谦恭节俭、仁慈宽厚的人,“家宴上,常穿一再浆洗过的衣服,床帐被褥,多用粗绸做成。”一个皇上做出这样的表率时,在上行下效中,张氏也将自己宫中设置得十分简朴,除了”素竹漆床,黄绢缘席,黄隔织褥。”似乎再无别物,进得张氏宫中,仁宗见状,自然是趁心的。 更能让仁宗感动的事情还有一件,庆历三年(公元年),陕南大旱,从春至夏一直无降雨,有不少饥民因生计所迫,纷纷加入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 宋仁宗忧心之余,除了遣派使臣到五岳四渎祈祷降雨之外,自己也常常在宫中焚香祈雨,还亲临在相国寺和会灵观看祈祷降雨的仪式。 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张氏看懂了仁宗的焦虑,于是,就刺臂血书写下祈雨祝辞。而这一举动,早把仁宗心底那些怜香惜玉的劲儿全激发出来了。 另外,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还记载着一件宫卒夜变的事:庆历八年公元年,崇政殿的几名亲兵杀死军校,劫了兵器,从延和殿屋顶进入宫内,企图刺杀仁宗,危机之中,幸有曹皇后冷静应变,她以重赏激励宦官们抵御刺客,更是根据现场情形做出判断,若刺客再攻不进来,很可能会放火以焚后宫,于是,连忙调派宦官们备足水源加以防范。 果然,没过一会儿,刺客就开始纵火,大火燃着了宫门上的竹帘布帛,火势很快就被宦官们泼水扑灭,这一场危机最终被成功化解。 令那些刺客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行刺遇挫的原因竟是曹皇后,曹氏本来是将门之后,从小熟读经史,性情沉稳,在危难之际,立即彰显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来。 匪夷所思的是,在关键时候,明明是曹皇后救了仁宗,这本是大功一件。 可是仁宗的做法却令人意外,他并没有奖励曹皇后。 《宋史》关于此事的记载是这样的:“禁中卫卒夜变,帝旦语二府,奖张贵妃。”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仁宗即诏告中书院和枢密院,要嘉奖张氏的护驾之功。 虽然这个决定令一些大臣谏官有所异议,可是仁宗却执意将这个功劳加身于张氏。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昔者殿庐徼卫卒夜入宫,妃挺身从别寝来卫。” 也就是说,当张氏听说皇上遇刺被困,立即不顾安危挺身而出,带着手下侍从和卫兵从别的宫殿里赶来拯救皇上,这就对当时的刺客形成了夹击之势,这很可能是此次宫卒夜变转危为安的一个契机。 一个弱女子如此不顾自身安危,在不明敌情时,竟然冒死为他冲锋陷阵,仁宗自然是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从最初的自降身份,再到后来的效行俭素,血书祝辞,夜变护驾这一件件事来看,好像没有一件不是为仁宗着想的,却让仁宗感受到了张氏总能与他同心共情,又能为他分忧解难,因此,在深度信任之余,对她的恩宠也是与日俱增,直到公元年10月,张氏已经进封为正一品贵妃。尽管这个进封在当时备受一众大臣异议,可她最终以护驾之功而赢得了贵妃之位。随之而来的,就是她的父母家人三代均受到封赠。 5 在宠冠六宫的同时,张贵妃也是越发名声大噪,炙手可热。做一个不够恰当的比喻,那时候的她,人气远胜于现在某些当红美女偶像,简直就是顶流中的顶流。 随着地位的升迁,张贵妃也是倚仗着仁宗的恩宠,变得任性起来了。 常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而美貌绝伦的贵妃之于常人,在爱美这件事上,更是有过之而不及。更何况这还是在宋代呢。 那时候,无论男女,人们都有插花的习惯,用各种花饰插于发间,以彰显其爱美之心,为其容颜增色。在这样的时尚中,张贵妃更是当时潮流的领军人物。 据说,当年朝廷里没收了一批来自南海的珍珠,出于对张贵妃的宠爱,仁宗挑了一颗最大的珍珠赐给了她做饰品。 然而,让仁宗没有想到的是,可能是张贵妃会错了意,以为皇上是喜欢珍珠饰品,竟然用更多的珍珠换下花冠上的所有花饰。 让张贵妃也没想到的是,这种装扮非但没有取悦君心,反而是让仁宗有些许许的尴尬,更是推升了京城市面上的珍珠价格,导致珍珠价格是越涨越高,更引得民间和嫔妃宫女们纷纷仿效。 仁宗自始至终是崇俭尚朴,本意不愿看到这种奢华风气在宫中盛行,因为觉得这事是因自己而起,又不好对她直说。 于是,在一次宫宴上,当看见张贵妃头顶饰满珍珠的花冠,虽然是珠光宝气,却美得过犹不及,就故意装作不敢看她,并旁敲侧击地暗示她,说她是满头白纷纷,怎么没有个忌讳。 张贵妃如梦方醒,羞惭得满脸通红,连忙从头上摘下珍珠饰品。 见张贵妃如此顺从地摘下珍珠,仁宗内心喜悦之余,命宫女摘来牡丹花,赏赐给众嫔妃每人一朵,自那以后,宫中再也无人佩戴昂贵的珍珠饰品了,而珍珠的价格也就降了下来。 由于民间时常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zy/10866.html
- 上一篇文章: 它是一种草本植物,可以入药,还有辣味,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