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中国年进口万吨左右棕榈油,大连商品交易所年即开始了棕榈油期货品种的交易。每个中国人每天几乎都在食用棕榈油及相关制品:调和油、煎炸油、烘培油、巧克力、冰激凌。但公众对棕榈油存在不少误解和不解,那么多了解一些吧!

来源:果壳网作者:灵心小榭

“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超过50%,比猪油的饱和程度还高了6%,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是所有大宗植物油中营养品质最差的。”顶着这个大帽子,棕榈油步履沉重地走过了几十年。

但马来西亚人始终不接受加诸于棕榈油身上的恶名,他们有一个很朴素的理由:南亚地区居民普遍食用棕榈油且由来已久,而南亚地区并未见心血管疾病高发。

当然,以这个理由为棕榈油辩护尚嫌不够充分,所以多年来马来西亚棕榈油总署(MPOB)通过严格谨慎的科研计划,多管齐下,与国内外相关领域杰出的研究所进行合作,开展动物与人体临床试验来证明棕榈油及其产品的营养健康价值。

过去的25年里,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在各大核心科研期刊发表的论文已超过篇,几乎颠覆了以往对于棕榈油的评判,棕榈油是安全的油脂,与其他植物油一样可靠,独特的脂肪酸空间结构使其富有独特功能性。

误解:因脂肪酸组成中有近50%的饱和脂肪酸,棕榈油被贬为最差大宗植物油

舆论对于棕榈油一向缺乏好感。因为其脂肪酸组成中有近50%的饱和脂肪酸,棕榈油是专业人士推崇的植物油中的那个“例外”,甚至成了“饱和脂肪酸”的代名词。

“大多数植物油都含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适合胆固醇水平偏高者选用,但椰子油、棕榈油除外。因其含较高的饱和脂肪酸,经常食用可使血胆固醇水平增高,应少吃或不吃。”

“长期食用棕榈油会造成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这不是砖家在“黑”棕榈油,医院的临床营养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述的观点。有些临床营养师即便语气不那么凌厉,态度也是很明确的:“棕榈油富含16碳的棕榈酸,而棕榈酸作为一种饱和脂肪酸,升高血脂的作用比猪油中18碳的硬脂酸还强。”

而且,棕榈油受到的打击不仅来自于专业人员个体,还有科学共同体。《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中写道:“研究证明,饱和脂肪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呈正相关。对于血脂异常者,食用油不超过20克/天,不吃动物油、棕榈油和椰子油……使饱和脂肪酸供能比≤7%……”

事实:棕榈油对人体血脂水平无负面影响

作为棕榈油的主要产地和出口国之一,马来西亚始终认为,对于棕榈油的误解,主要根源在于缺乏对棕榈油饱和脂肪酸的了解。南亚地区居民食用棕榈油历史悠久且普遍,但南亚并未出现心血管疾病的高发,这个现象很说明问题;相反,那些对于棕榈油的指责却“尚未经过证实”。

当然,孰是孰非,口水战没有任何意义,必须以科学研究作为证据。

—年间,MPOB通过严格谨慎的科研计划,多管齐下,开展动物与人体临床试验来证明棕榈油及其产品的营养价值,其中在全球针对冠心病开展的研究多达91项;MPOB亦曾与国内外杰出的生物医学研究所进行多项合作项目,对棕榈油与世界各地主要食用油脂进行比较与检测,发表在各大核心科研期刊的论文已经超过篇。

关于棕榈油的营养学研究结果显示,棕榈油含有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发挥的作用与高单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相似,对人体胆固醇水平没有负面影响。由Choudhury进行的棕榈液油对比其他单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相关长期实验研究证明,棕榈液油与橄榄油拥有对人体血胆固醇相似的效益;Ghafoorunissa等人在印度所进行的实验也显示,棕榈液油与花生油对人体血清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效益相似,但显著降低了血清内总胆固醇(6.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9.0%)以及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11.5%)。

中国学者张坚、王春荣、戴建华、陈孝曙、葛可佑等人于年发表在《营养学报》上的研究报告《棕榈油对成人血脂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称,在我国居民的膳食模式下,以棕榈油作为我国居民家庭烹调用油,并不会升高血胆固醇水平和增加血栓形成趋势,与其他几种食用油相比,棕榈油并不会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

据了解,该研究观察了棕榈油对血胆固醇水平偏高居民的血脂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受试者15人,预备期3周,用当地食用的花生油烹调每日膳食;实验期6周,51名男性、1名女性为一组(PE组),仍食用以花生油烹调的膳食,61名男性、9名女性为另一组(PA组),食用以棕榈油烹调的膳食,脂肪约占膳食热能的30%,其中的60%—65%为烹调用油,每日胆固醇的人均摄入量低于毫克。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棕榈酸虽然是棕榈油中主要的饱和脂肪酸,但当总脂肪摄入水平符合健康权威的推荐量时,其含有的棕榈酸并不影响人体的血脂水平。或者说,棕榈油对人体有害之说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

原因:棕榈油的脂肪酸空间结构独特,油酸皆分布于甘油三酯的Sn-2位上

研究还揭示出棕榈油不升高血脂水平的秘密——棕榈油的脂肪酸空间结构独特,油酸皆分布于其甘油主干的第二位置。

脂肪中约98%是甘油三酯,它由一分子甘油和三个脂肪酸分子构成。近年来,通过对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的立体配位和营养生理学的特性研究,逐步明确甘油三酯的营养生理活性不仅与其脂肪酸的营养生理学的特性有关,而且与脂肪酸组成以及脂肪酸与甘油结合的位置相关。

甘油三酯分子上脂肪酸的位置分布影响着脂肪的消化吸收和生物学功能,与脂肪水解产物形成及它们在水中的性质有关。饮食中摄入的脂肪酸甘油三酯在人体内被脂肪酶消化吸收时,脂肪酶通常将甘油三酯Sn-1、Sn-3位上的脂肪酸水解生成游离的脂肪酸和Sn-2位甘油单酯,也就是说,Sn-2位上的脂肪酸很难被脂肪酶水解。如果酶水解得到的Sn-1、Sn-3位的游离脂肪酸是棕榈酸,它在小肠的酸性环境下容易和钙、镁等矿物质发生皂化反应,形成不溶的皂化盐而被排出体外,就会严重降低脂肪酸的吸收率;而如果棕榈酸在甘油三酯上的结合位在第Sn-2位上,不容易游离,就会以单甘酯形式被人体吸收,就能提高进入人体血液脂肪酸的吸收率。由此可见,棕榈酸在甘油三酯上的位置分布对脂肪酸的消化和吸收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构象上的变化,造成性质的不同,所以,脂肪酸在甘油三酯的位置分布也影响甘油三酯对心血管疾病的反应。WHO在其发布的《脂肪与脂肪酸人体营养学》报告也赞同“第二位置”理论:脂肪酸的位置分布将影响血脂的状况。

表面看来,棕榈液油与猪油有着相近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但若细看这些饱和脂肪酸在甘油三酯上的位置,则差别很大。猪油的饱和脂肪酸基本都在Sn-2位上(超过85%),也就是甘油三酯的中间位置;而棕榈液油的饱和脂肪酸基本在1,3位,也就是甘油三酯两边的位置。正是这种独特的构象,使得棕榈油与猪油大为不同。不饱和脂肪酸多结合在Sn-2位上的棕榈油,使进入血液的不饱和脂肪酸增多;而饱合脂肪酸多结合在Sn-2位上的猪油,进入血液的饱和脂肪酸增多。这就是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当的棕榈油与猪油会对血脂影响有所不同的原因。

现状:人类需要高产率的油料作物以应付全球人口日益增长的趋势

设若能像马来西亚人所希冀的那样:误区得以消除,人们就棕榈油的营养健康属性达成共识,则棕榈油有望造福人类。

世界人口增长以及对食品和油脂油料的需求不断上涨,是眼下乃至未来几十年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中国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工业用途增加,中国对食用油的消费需求在总量上将继续保持刚性增长的趋势。

为确保能生产足够的油脂油料,以满足全球人口的需求,世界需要高产率的农作物,即占用最少量土地就可生产大量油脂的农作物。

而油棕榈是全世界产率最高的农作物,每公顷土地每年平均可生产最少4吨的油(其中包括毛棕榈油以及毛棕榈仁油)。这大大超越了其他的油脂,比大豆高10倍,是葵花的8倍、菜籽的5.5倍。

换句话说,油棕榈只需大豆农耕地的1/10,就可生产与大豆等量的油。《油世界》于年出版的资料显示,油棕榈在全球总种植面积中仅占万公顷,即8.3%的地,却生产了近0万吨,占油脂油料总生产量42%的油。相比之下,大豆占了约1亿公顷的种植地,却只能生产约4万吨的油,只占油脂油料总生产量的30%。

因此,以产率来看,在所有油脂油料中,油棕榈可说是最具备满足世界需求的条件,在全球人口暴增的趋势下,仍然能提供稳定且足够的粮油,喂饱全世界。

资料链接

每颗棕榈果含果肉(中果皮)和果仁(种子)两部分,大小与一枚小李子相当。由棕榈果肉和果仁压榨出的油分别称为棕榈油和棕榈仁油,两种油的成分大不相同,前者主要含棕榈酸和油酸,饱和程度约为50%;后者主要含月桂酸和豆蔻酸,饱和程度达80%以上。

一般所说的棕榈油仅指由棕榈果肉压榨而得的毛棕榈油(CrudePalmOil)和精炼棕榈油(RefinedPalmOil,由毛棕榈油精炼得到),不包含棕榈仁油。

毛棕榈油的成分包括:超过90%的甘油三酯,2%—7%的甘油二酯,小于1%的单甘酯,游离脂肪酸占3%—5%,此外还含有1%的植物营养素,如生育三烯酚、胡萝卜素、植物固醇、辅酶Q10、卵磷脂以及角鲨烯。当然,精炼以后,植物营养素就所剩无已了。

精炼棕榈油再经过分提加工,得到精炼棕榈液油和精炼棕榈油硬脂,二者的饱和度约分别约为40%和60%。棕榈液油在食品领域中应用广泛,如食用油、煎炸油;后者呈固态,不需要氢化加工,即可用于生产各种固体脂肪食品,如人造奶油、起酥油、烘焙脂等,常被用于替代牛油和氢化油。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价格
北京治疗严重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kl/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