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百岁,古人针对各个年龄段都赋予了相应的称谓。这些称谓的背后,既有生理特征作为依据,也有对前人说法沿袭的传承。例如,“九十岁”被形象地称为“鲐背”或“冻梨”,前者源于鲐鱼背上的斑纹与老人皮肤褶皱的相似性,后者则因冻梨皮上的斑点与老人皮肤上的老年斑相类似而得名。再如,“婴儿”一词,源自于人初生时需要抱在胸前喂奶的情境,其中“婴”与“膺”(胸)相通,因此婴儿便指代那些被抱在胸前的幼小生命。

除了这些依据生理特征的称谓外,还有许多是对前人说法的沿袭。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人生阶段,如“而立之年”、“知命之年”和“从心之年”,便是对人生不同阶段的精炼概括。杜甫的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更是赋予了七十岁“古稀之年”这一充满韵味的称谓。这些称谓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更体现了古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细腻感受。“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两句古语,我们耳熟能详。同时,“豆蔻年华”常被用来描绘女孩的青春美好,而“耄耋”则专指老人的高龄。但究竟这些称谓所指的年龄段是多少,可能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本文旨在将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进行全面梳理和归纳,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些传统表达方式。岁:赤子、襁褓赤子,指的是刚出生的婴儿,象征着生命的起点。而襁褓,则是指将婴儿包裹在柔软的小被中,寓意着呵护与关爱。

-3岁:孩提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逐渐感知世界,对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被称为“孩提”。有时,人们也会用“孩提包”或“提孩”来指代这个时期的幼儿。

2-8岁:垂髫

垂髫,这个阶段的孩子,其头发如同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一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30女孩7岁、男孩8岁:始龀

在古代,人们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来命名这个阶段。男孩在8岁时,女孩在7岁时,他们的乳牙会逐渐脱落,恒牙开始生长,这个阶段被称为“始龀”。同时,“始龀”也成为了童年的一个代名词。

此外,女孩在7岁时还被称为髫年,而男孩在8岁时则称为龆年,这些名称都寓意着孩子们在这个阶段所经历的重要变化。4岁:总角总角,这一阶段的孩子,其发型特点是将头发聚束在头顶,左右各扎成一个结,形状如同两个羊角,因此得名“总角”。这个名称不仅描绘了孩子们的独特发型,更象征着他们无忧无虑、活泼好动的童年时光。同时,“总角”也成为了这一时期孩子们的代名词,寓意着他们天真烂漫、充满好奇心的童年生活。0岁以下:黄口黄口,原意是指雏鸟的嘴,形容孩童时期纯真无邪。

40岁:幼学、外傅之年

幼学,源于《礼记》中的“人生十年曰幼,学”,意指十岁是开始学习的年龄。外傅,则是指出外就学的阶段。

女孩3岁:豆蔻豆蔻,这一称谓源于唐朝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句,以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十三岁的女孩,象征着青春与美好。

男子3岁:舞勺舞勺,是古代十三岁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寓意着他们开始走向成熟。

50女子5岁:及笄

《礼记》中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古时用以束发的簪子,象征着女子的成年。当女子满5岁时,她们会将头发盘起,用簪子固定,这一举动标志着她们已经步入了成年的门槛。

60男子5岁:束发

在古代,男子到了5岁也有着特殊的仪式。他们需要将之前散着的总角头发解开,扎成一束,以示成年。这一传统在《大戴礼记·保傅》中有所记载:“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意味着,在5岁时,男子应该开始学习各种技艺,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70男子5-20岁:舞象

在古代,5至20岁的男子被称为“舞象之年”。舞象不仅象征着他们已经成长为壮年,还意味着他们应该学会更多的技艺和担当。这一阶段在《礼记·内则》中有所体现:“成童,舞象,学射御。”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段,男子应该学习射箭、驾车等技能,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80女子6岁:二八、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在古代文人眼中,6岁的女子有着别样的韵味。他们将“瓜”字拆分为“二八”,以此纪念这个特殊年龄段。同时,“碧玉年华”和“破瓜之年”也是对6岁少女的美好称谓。晋代孙绰的《碧玉歌》中写道:“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这诗句描绘了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与美好,而“破瓜”并非指女子破身,而是沿用古时的拆字游戏,将“瓜”字一分为二。

90男子20岁:加冠、弱冠

古时男子满20岁会举行加冠礼,标志着他们从少年步入成年。由于此时他们体虽壮而犹未至巅峰,故又称“弱冠”。与此同时,女子成年时的仪式称为“结发”,即束发而笄;而男子则在20岁时束发而冠,以此表示他们已经成熟并具备了担当责任的能力。

00岁:而立、始室、克壮

而立,这一概念源自孔子的言论,其含义在于“立身、立志”,标志着个人在三十岁时已经确立了自我,并立志前行。

始室,这一称谓源自《礼记·内则》,其中记载:“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意味着男子在三十岁时,已经成家立业,开始承担起家庭与社会的责任。

克壮,则表示正值壮年。在唐魏征的《是渐不克终疏》中,有“贞观之初,时放克壮”的记载,这里的“克壮”正是用来形容人年富力强,正当壮年之际。

0岁:不惑

这一概念同样源自孔子的言论,其含义在于“不迷惑、不糊涂”,标志着个人在四十岁时已经历经世事,对生活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不再迷茫。

20岁:艾、知天命(知命)、半百

“艾”这一概念源自《礼记·曲礼上》,意为五十岁。而“知天命”则源自孔子的言论,意味着个人在五十岁时已经洞悉了天命,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此外,“半百”也是五十岁的一种说法,代表着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0岁:耳顺、花甲之年、耆(qí)

“耳顺”这一概念源自孔子的言论,意味着个人在六十岁时已经能够心领神会,听闻大道。而“花甲之年”则是指我国古代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形成六十个单位,每六十年轮回一次,因此六十岁被称作“花甲”。此外,“耆”也是六十岁的一种称呼,代表着更为年长且经验丰富的人群。

4岁:还历寿

在干支纪年法中,每60年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当年龄达到6岁时,这个循环便重新开始,因此被赋予了“还历寿”的特殊称号。70岁:从心之年、古稀、杖国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这一称谓源自孔子的言论,意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古稀,则源自杜甫的诗句,寓意着人生已经走过了大半,岁月沉淀了丰富的智慧与经验。杖国之年,指的是年过七十的老人,他们可以拄着拐杖在都城、国都内自由行走,象征着他们虽年长但依然健壮。致政之年,则是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象征着官员在退休后回归家庭,享受晚年生活。

57岁:喜寿

草书中的“喜”字形状类似于七十七,因此被借用为这一年龄的称谓。

60岁:伞寿

由于“伞”字的草体字形与“八十”相似,所以被赋予了这一特别的名称。

78岁:米寿

“米”字拆解开来,形状酷似八十八,因此被借用来象征这个年龄段。同时,这个称谓也蕴含着年长者依然保持着旺盛的食欲的美好寓意。

此外,还有90岁被称为鲐背或冻梨,这两个词都形象地描绘了老年人皮肤的状态,具体含义可参考前文。而99岁则被称为白寿,其中“白”寓意着百少一,即九十九,因而得名。

岁:期颐

“期颐”一词,源于《礼记·曲礼上》中的“百年曰期颐”。其中,“期”字,朱熹解释为“周匝之义”,意指人生已满百年,如同走过一圈;“颐”字,则意为需要保养、护理。因此,“期颐”被用来形容人至百岁,生活起居需人照料。

岁:茶寿

“茶寿”这一称谓,其来源颇为巧妙。茶字拆解开来,上半部分为“廿”,下半部分则是“八十八”。将这两部分相加,恰好得出08这一数字。因此,“茶寿”便被用来特指人满08岁的高龄。

岁:双稀、双庆

“双稀”这一称谓,寓意着古稀之年的两倍,即40岁。在古代,70岁被称作“古稀”,而双稀则超越了这一年龄,象征着更为长寿的境界。此外,不同年龄阶段还有各自独特的“寿”的称谓:60岁被称为“下寿”,80岁为“中寿”,而能达到00岁以上的,则被尊为“上寿”。接下来,我们谈谈“耄耋”这一词汇。在现代,它通常用来指代八九十岁的老年人。然而,在古代,人们对这个年龄段的描述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耄”在古代有不同的理解,既可指70岁,也可指80岁,甚至到90岁。例如,《礼记·曲礼上》中提到,“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这表明在古代,80和90岁也可以被称作“耄”。此外,还有“七十曰耄”的说法,这意味着大约70至90岁都可以被归为“耄”的范畴。

再来看“耋”,其定义同样存在争议。有人认为70岁为“耋”,而另一些人则主张是80岁。例如,《易·离》中提到,“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这里马注将“耋”解释为70岁,但在《诗·秦风·车邻》中,朱注又认为“耋”是指80岁。因此,关于“耄耋”的具体年龄界限,古代文献中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jg/1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