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十分注重礼仪,对于个人来说,保持身体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礼节。在沐浴时用香物来洁身香体,伴随着对香草香木的理解,便日渐充斥到日常生活之中试想,在没有香水和日化产品的上古时期,浸了兰汤的身体,自带了芳兰的气息,便似拥有了兰心蕙质一般,这才是香物让人如此向往的原因吧。

用香草为食物增加香气,也是使用香物的一个契机:上古时期有一种吃食名为“股脩”,是一种加入香料制成的干肉。在宴席中上菜时,需要先上股脩,然后再上其他菜品,这也是贵气味不贵口味的意思。到了汉代,我们已经开始进口胡椒等香料,因此便兴起了“胡饭”的风潮。其中“胡饭”便是添加了各种外来香料的饭食,想必比起汉饭来说,要更加美味吧。

众所周知,在西汉时期形成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商品贸易之路,在这条丝路上,商人们把美丽的中国丝绸运往西方的同时,也将西方国家特产的名贵香料运往中国,比如郁金香、苏泣迷罗(sukismila,小豆蔻),还有迷迭、安息、乳香等等,一切令这个东方大国所迷醉的芳香,通过漫长的旅途,逐渐走入了中国人的生活,“香药”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史学家陈寿所撰《三国志》中。只是这时的“香药”一词,却不是特指一个物类,而是指“香”与“药”两种物品,因其性状相似,便合在一起作为一个项目被记录下来。在之后的三百年里,这个名词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物类的专有名词,既能作为香料使用,也可以作为入药治病的舶来品。

这些香药在芳香开窍、辟毒祛邪上的卓越功效,曾被各医家记述论证药理,并大加使用。如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多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芳香类药物《海药本草》中也记述了外来香药的药性及用途;到了明代,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更将香药详细分为“芳草类”与“香木类”;由此可见,这些香料在中国用药文化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gx/10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