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医院医师 http://m.39.net/pf/a_4648924.html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不满周岁,指婴幼儿时期。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二三岁的儿童,亦作“孩抱”。

4.始龀:七八岁的儿童,儿童开始换牙年龄。《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5.垂髫:指三四岁到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自然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7.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8.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9.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0.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用于女子。这时男子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11.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花信:开花时期,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12.而立之年: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13.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指人活到四十岁,应该能很好的控制情绪的变化,遇事能明辨不疑。

14.知天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指一个人到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15.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指人活到六十岁,听得进逆耳之言。

16.花甲:指六十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17.古稀之年: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人活到七十岁比较少,难得。

18.耄耋之年:八九十岁。指年纪很大的人。

19.鲐背之年:古人九十岁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

20.期颐之年: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意思是这时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了。

赤子(0岁)

初生婴儿的皮肤微微泛红,古人将这时候的孩子称之为“赤子”。赤子之心,说的就是一颗如同初生儿一样纤尘不染的纯洁心。

我们初见世间,眼神清澈,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和善意。这是一种美丽的稚嫩。

襁褓(0-1岁)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2-3岁)

“提”,是指大人抓住孩子的两腋将他抱起来的动作,而“孩”也不是孩子,而是“咳”的古字。

今天,人们仍常常用“孩提时代”形容自己的童年。那时我们在父母怀中牙牙学语,路不会走,话也说不清,但我们却渴望用自己的心去靠近这个世界。

垂髫(3-9岁)总角(9岁-13岁)

古人会以头发命名年纪。孩子在9岁之前不扎辫子,头发自然垂下,叫“垂髫”。9岁之后,才把头发分两边各扎一个结,像两个羊角,叫“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与有情人做快乐事,不问是劫是缘。这是年少特有的率真和勇敢。

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粉白的花刚新萌发,充满娇俏的灵气。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古代的女孩从12岁开始便可以戴发饰,装扮自己。

清秀的面容、灵动的眼神,就是生活给她们最珍贵的礼物,任何浓妆艳抹都不能比。

及笄束发(15岁)

到了15岁,古时的少男少女要将头上的两个“总角”解散,男孩扎成一束髻,表示成童。女孩则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要用笄子盘起头发,开始学习各种生活技艺。

无论是变换发型也好,是“叛逆”也好,这都是一种对青春的梳理,一种走向成熟的象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16岁)

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花信年华(女子20-25岁)

现在看来是个尴尬的年纪,古人却赋予了一个非常美丽的称谓──花信年华。光听着就很美。花信,是应花期而来的风。节气中的信风,带来开花的音讯,女子年方廿四,也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但,无论是什么年龄,都要对自己的美有自信。你本来就很美。

弱冠(男子20岁)

行冠礼,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在家族的见证下,年满20岁的男子在宗庙里由指定的贵宾加冠,以示成年。由于这个年龄的男子体犹未壮,所以又称“弱冠”。

成年是人生的一道坎。从此,你要做自己的斗士,做自己的保护伞,挡着、扛着、分担着,靠自己的力量走向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

而立之年(30岁)

几千年前,孔子说“三十而立”,从此“三十”就成了中国人衡量男儿是否有能力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度量衡。古时的男子比今天成家立业得早。他们15、16岁即可婚娶,20几岁就儿女绕膝,不到40岁便儿孙满堂,所以三十而立,在那个年代算是应当之事。

三十而立,不是早早地限定自己的未来,而是确立一股对生活的信心和意志。

30岁,生活有着无限的可能。

不惑之年(40岁)

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人到中年,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会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也不会因诬言而颓废。

所谓不惑,不是一切看透,不是早早服老,而是融会贯通,一切恰到好处。

最好的年华,不要说老。

知天命(50岁)

“知天命”,许多人会误解成听天由命的意思,其实,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苛求结果,简而言之,是对得失淡然。

有人说,50岁是老年中的童年,是老年中的学前班。不论此时身处什么位置,拥有多少名利,正是因为年过半百,才更要有一种“清零”的智慧。

对周围的一切,微微一笑,云淡风轻,花开花落。半生摸爬滚打,风雨兼程,生活夺走的,岁月会重新馈赠。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60岁)

古时用干支纪年为六甲子。因为它以天干与地支依次循环搭配,六十周而复始,所以也称“花甲子”、或“花甲”。后来也用“花甲”或“花甲子”代称60岁。耳顺: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杖乡:意思是六十岁可以拄行走于乡里。

天增岁月人增寿,总有智慧在心头。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人们就用“古稀”或“稀年”作为七十岁的代称。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

耄耋之年(80——90)

耄耋(màodié)80~90岁称耄和耋,也用作对老年人的泛称。尢以九十岁称谓多。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人瑞(岁)

岁“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gx/10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