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养虚堂净室自然清凉
夏至后十五日,斗指午,为小暑。 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 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孝经纬》 小暑大暑是夏三月最后两个节气。何谓暑?“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可见,这时节的天气除了高温之外,更兼湿重。湿裹挟着热而来,使人觉得消耗、烦闷,大大消解了夏日蕃秀、万物华实所应带来的喜悦。 天太热,人就容易出汗,湿气重,汗就粘身,让人倍感难受。现代文明发明了空调,有效止住了出汗,但同时又衍生出了“空调病”。如何“出汗”,是暑时调养的重中之重。 东方的养生哲学相信“天人相应”,汗虽让人不爽,却蕴含了它“以应天时”的作用。传统中医认为,出汗有两大作用,降温与排毒。人体温升高时,毛孔会自动打开,在排汗的同时排出热量,而身体内的“湿”与“毒”也会随汗液流出体外,从而避免了它们滞留五脏六腑,引发更大的祸端。 暑季里的微微细汗,其实是身体自我修复的一道重要程序,不可“赶尽杀绝”。我们虽然不必完全摒弃现代技术所带来的清凉,但也要记得给自己一些可以出汗的时间,这着实是小暑与大暑里,天气如蒸的意义所在。 不过,中医对待“出汗”的态度又相当地持中道而行。夏季的养生重点在于养心,而“汗为心之液”,出汗的过程虽然能够排湿、排毒,却也是对人体的一种消耗,因此我们在暑季里应回避那些让人大汗淋漓的环境,“惟宜虚堂、净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 至于饮食,古书里面有许多记载,多为禁忌,例如:“夏至后秋分前,忌食肥腻、饼、臛(肉羹)、油酥之属”;“勿宜过食冷水与生硬果、油腻、甜食,恐不消化”;“省食煎炒、咸腊、炙爆之物”;“勿食韭、勿食羊肉”等等。 这是因为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脾胃相对虚弱,运化能力远不及秋冬,因此要尽量少吃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及过冷和生热的食物,“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时饮粟米(小米)温汤、豆蔻熟水最好。” 现代生活里司空见惯的冰水与冰镇饮料,也是古人眼里此时调养的大忌。《遵生八笺》里说:“冰水只可浸物,使驱日晒暑气。不可作水服,入腹内,冷热相搏,成疾。”可见东方人与西方人的身体禀赋并不完全相同,来自西方的“饮冷”习惯,并不适合东方人的消夏生活。 此时最应季的中式饮品,非酸梅汤莫属了。《千金月令》里记载:“是月可食乌梅酱止渴。方用乌梅捣烂,加蜜适中,调汤微煮饮之。水泻渴者,以梅加砂糖、姜米饮之,不渴。”酸梅汤在乌梅之上,又增添了山楂、陈皮等消食化积的食材,并用桂花、玫瑰茄、冰糖等调味,不仅具有了和中消食、生津止渴的功效,同时也是令人饮之难忘的舌尖滋味。 还有一个适于暑月养生的小方饮品,叫“参脉饮”,具有清热生津、消除暑热疲劳的功效。《遵生八笺》记载了这一用法:“三伏时,用门冬、五味子、人参泡汤代茶,谓之参麦散。消渴生津。”这里的门冬即是现代药房里的麦冬或麦门冬,人参则可以用党参或西洋参代替。 起居饮食虽然重要,但暑月最重要的调养还在于养心。要尽量保持心境的愉快和平和,轻快舒缓的音乐,让人会心一笑的轻阅读,夏日里盛开的荷塘,都可以是心的补品。同时还要避免心气的过度消耗,暑月白日漫长,最好能够在午时(11点至13点)小睡一会儿,或至少能有片刻闭目养神,这样不仅能够达到养心之效,还能让下午的工作更有效率。 总之,勿贪凉,勿过劳,以此度过夏日的尾巴,便可暑月安好。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专注传统文化 倡导生活美学 下载阅读IPAD电子杂志请移步AppStore或安卓商城搜索“三联生活节气”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cf/99.html
- 上一篇文章: 马未都点化
- 下一篇文章: 这种日历送给每个朋友,大家都会感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