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丨赶走湿气的五个重点
年07月22日 丁酉年六月廿九 今日大暑 连日阴雨,雨水滂沱,空气湿度始终在80-95%之间缠绵着。这意味着大暑到了。四周处处弥漫着发霉潮湿的味道,整个人都打不起精神了。这或许就是大暑应该有的状态吧。 大 暑 三 候 初候 腐草为萤 古人认为草木在潮湿的长夏季节开始腐烂而变化为萤火虫,显然这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萤火虫的卵常产在水草边上,次年变成虫。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水草经过水湿发沤之后,为萤火虫的成长提供营养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这种转化作用应该还是存在的。这也正应了长夏“生长化收藏”中化的作用。 二候 土润溽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大暑开始,正式进入长夏,长夏的主气为湿。万物在此时进入转化阶段,湿气起濡润滋养作用。但此时也是最容易湿气过盛之时,从而导致湿邪泛滥,反而会最终影响“化”的完成。此时,如何祛湿变得尤为重要。 三候 大雨时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近日连日阴雨都有个规律,当暑热之气蒸腾于上,天地之间被炎热所困。当热到极点时便开始风气雨落,而后便转为一片清凉。这不正是人体发烧到退烧的过程吗?所以内经有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大雨,可退暑热,但太过则湿气困遏阳气而致周身乏力、酸懒。 大 暑 养 生 从以上三候可以看出,湿是大暑期间的主气,同时也还有暑热。因此,在大暑期间最常见的一般为湿热病。但又因为人们此时为消暑而过度贪凉,反生许多寒湿疾病。因此,大暑长夏期间我们不仅要祛湿,还要学会分清湿热、寒湿。 湿热当清利 湿热者往往舌苔黄腻,或舌红苔白腻,脉濡数。在症状上常见小便黄、口黏腻而苦、大便黏腻或腹痛腹泻。凡湿热者,可用清热利湿法。用药上腹泻或胃脘痞闷者宜苦寒燥湿法,如黄连、黄芩、黄柏之类。但凡有小便黄赤而不利者,应配合应用滑石、车前子、泽泻之类使热从小便而出。而日常生活中则可以常用玉米须、赤小豆、生薏仁(孕妇禁用)等煎汤代茶饮。 寒湿当温化 寒湿者常舌苔白腻,舌质不红,甚至舌苔滑腻、水滑,脉濡缓。在症状上常见胃脘满闷,甚至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不喜饮水。若症状较轻,则仅仅表现为周身乏力、酸困或嗜睡。寒湿的脉象常常是“一派缓弱”之象,常被人误认为虚证,若能再详细看看舌苔、症状方能认清并非虚证。在治疗上,常用辛温苦燥之类药物如白芷、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白豆蔻等。日常调理,可在炒菜、做饭时在不影响口味的前提下适当多放些“十三香”类的调料,因为这些调料的原材料往往都具有燥湿醒脾,开胃进食的作用。还可以适当服用些藿香正气(水、片、胶囊),对于寒湿类湿气是最合适不过了。 饮食当清淡 湿邪太盛,最直接伤害的便是脾胃功能。因此,无论寒湿、湿热都要注意饮食清淡。即使没有生病,在大暑期间仍应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不增加脾胃负担,就不会因为外界湿气弥漫而生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便是这个道理。生病期间更应该注意饮食调摄,否则疾病缠绵而永无逾期了。 心态当豁达 湿属阴邪,最能郁遏阳气。此时人们往往对什么都变的很消极、没兴趣。所以,当外界湿气太重时我们就应该先从内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尽量保证乐观豁达。肝主气的疏泄,当肝气疏泄功能正常时气血畅通,阳气则能生发如常,脾胃便不会被肝所克,湿气也不会对脾胃造成太大影响。因此,湿气太重时,你首先需要笑一笑。 运动当增加 湿气最易困阻阳气,导致人体气血不畅。而运动属阳,最能流动气血而升阳除湿。当湿气过重时,可增加运动如快走、小跑、太极都可以。但要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以运动后周身舒畅为宜,不可贪多,否则反而因汗出过多而损了正气。 除此之外,保持室内通风也是很有必要的。湿邪虽然泛滥,但我们只要抓住要害,保护好自己的脾胃,不给脾胃增加负担都可以安然度过夏天。那么,“大湿”你好,请问你认为自己的湿从哪儿来的呢?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cf/37.html
- 上一篇文章: 伏天里,我们来说说湿邪生活妙方
- 下一篇文章: 第120期iPhone壁纸,彼年豆蔻,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