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习读健脾丸
白癜风在哪里如何治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25640.html 健脾丸 《证治准绳》白术炒,二两半(5g) 木香另研 黄连酒炒 甘草各七钱半(各6g) 白茯苓去皮,二两(0g) 人参一两五钱(9g) 神曲炒 陈皮 砂仁 麦芽炒 山楂取肉 山药 肉豆蔻面裹,纸包槌去油,各一两(各6g) 上共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一日二次,陈米汤下(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糊丸或水泛小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日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 本证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食积停滞,郁而生热所致。脾胃虚弱,胃虚不能纳谷,脾虚水谷失于运化,故食少难消、大便溏薄;饮食不化,碍气生湿,湿蕴生热,故见脘腹痞闷、苔腻微黄;气血生化乏源,则倦怠乏力、脉象虚弱。脾虚不运当补,食滞不化宜消,故法当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本方人参、白术、茯苓用量居多,重在补气健脾运湿以止泻,共用为君。臣以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除已停之积。再佐肉蔻、山药健脾止泻;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开胃,醒脾化湿,且使全方补而不滞;黄连清热燥湿,以除食积所生之热。甘草补中和药,是为佐使之用。诸药共用,使脾健、食消、气畅、热清、湿化。因方中四君子汤及山药等补气健脾之品居多,使脾健运而食积消,食积消则脾自健,故取名“健脾丸”。 消补兼施,补重于消,补而不滞,消中寓清。 本方为治疗脾虚食积证之常用方。以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清·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脾胃者仓廪之官,胃虚则不能容受,故不嗜食,脾虚则不能运化,固有积滞,所以然者,由气虚也,参、术补气,陈皮利气,气运则脾健而胃强矣。山楂消肉食,麦芽消谷食,戊已不足,故以二药助之使化。枳实力猛能消积化痞,佐以参术,则为功更捷。而又不致伤气也。夫脾胃受伤,则须补益。饮食难化,则宜消导,合斯二者,所以健脾也。本方去山楂、麦芽,加茯苓、炙甘草,名益气健脾丸,治脾虚食少;本方去山楂、麦芽、陈皮,加当归、芍药、芎?、麦冬、柏子仁,名养荣健脾丸,治脾阴不足,饮食不为肌肤;本方去人参、枳实、麦芽,加香附、木香、半夏、茯苓、神曲、黄连、当归、芍药、荷叶烧饭丸,名理气健脾丸,治脾胃虚弱,久泻久痢;本方去人参、山楂、麦芽、加神曲、川芎、香附、曲糊丸,名舒郁健脾丸,治脾气郁滞,饮食不消;本方去山楂、麦芽加半夏、胆星、蛤粉、茯苓神曲糊丸,名化痰健脾丸,治内伤挟痰;本方去人参、山楂、麦芽、加半夏、山栀、黄连,水丸,名清火健脾丸,治脾虚有火;本方去人参、山楂、麦芽,加木香、槟榔、厚朴、半夏、甘草,名和中健脾丸,治胃虚饥不欲食;再加人参,名妙应丸,治胃虚不能食,脏腑或结或泻;本方去山楂、加半夏、青皮、木香、砂仁、草蔻、干姜、炙甘草、茯苓、猪苓、泽泻,蒸饼丸,名宽中进食丸,补脾胃,进饮食。(《医方集解》) 今·湖北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本方主治脾虚停食,食积化热之证。盖脾胃为仓廪之官,胃虚不能纳谷腐熟,脾虚则不能运化,势必导致宿食停滞,故腹满厌食之证作。论其治法,脾胃虚弱,则须培补;宿食不化,又当消导。方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 药、肉豆蔻益气健脾;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导滞;食滞则阻碍气机,故配伍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使气行则食易消;食积化热,故用一味苦寒的黄连清热燥湿。方中药味虽多,但配伍严谨,诸药合用,共成补益脾胃、理气导滞、兼以清化湿热之功。用之可使脾运健、食滞化,故称之为“健脾”。(《古今名方发微》) 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拓展阅读:《历代名医方论验案选》健脾丸案崔远武治疗胃黏膜脱垂案 王某,女,67岁,离休老干部。于年7月4日来诊。 来诊时主诉:胃脘部胀闷、恶心0余年,间断性腹泻年。 该患者6年前不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偶有泛酸,二便正常。年前因胃部胀闷、恶心加重、且胃脘部灼痛,医院,经内镜检查诊断为胃黏膜脱垂症,经内镜下微波结合制酸剂和黏膜保护剂治疗后胃脘部胀闷、恶心明显好转,但3个月后患者又出现胃脘部胀闷、恶心,且伴随间断性腹泻,多次检查大便常规未见异常、期间自服制酸剂、黏膜保护剂和中成药越鞠保和丸和香砂六君子等可使恶心、胀闷减轻,但大便稀薄且食欲不佳。 就诊时见:面色发黄、神疲乏力,胃脘部胀闷,暖气,纳呆,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弱。四诊合参,证属脾虚食停证。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则见食少难消,大便溏薄;气血生化不足,则倦怠乏力、脉象虚弱;纳运不利,食积停滞易阻碍气机,生湿化热,故脘腹胀闷、苔腻微黄。 宜健脾和胃消食止泻。方以健脾丸化裁。 炒白术0g,木香9g,茯苓0g,党参g,炒神曲0g,陈皮0g,砂仁0g,炒麦芽0g,山楂肉0g,山药0g,肉豆蔻9g,鸡内金9g,柴胡0g,郁金0g,酒炒黄连6g,炙甘草6g。 服3剂后患者自诉,胃脘部胀闷,嗳气症状消失,食欲大增,大便正常。 效不更方,守原方0余剂后临床痊愈,随访未再复发《吉林中医药)0.(4):5] 案施今墨治疗缘虫案 侯某,男,9岁,病历号。 经常头晕沉重,心跳,气短,脘腹时痛,大便日行~3次。周身酸软无力,食欲尚好。但食后恶心。曾按神经官能症治疗无甚效果,医院检查,大便有绦虫卵。舌苔薄黄,六脉细弦。 [辨证立法]绦虫为患,吸夺人体营养,日久则脾胃孱弱,化血少源,气血逐渐亏损,遂现头晕、气短诸症,当先除虫,再复体力为治。 [处方]花槟榔30g,南瓜子60g(打),乌梅肉5g,炒萸、连各3g,炒芜荑6g,苦桔梗5g,紫厚朴5g,大腹皮0g,风化硝0g,炒白术0g,炙甘草5g。 [另]雷丸面0g,分次随药送服。 二诊:药服剂,今晨腹绞痛,肠鸣辘辘,大便稀,并下一团虫体。用水洗涤,泡入玻璃瓶送来检查。据查为绦虫,头尾计长9m。嘱将前方留作备用,下月再检大便。如有虫卵仍取原方。今日另开丸方,恢复体力。 [处方]每日早晚各服人参健脾丸丸、连服0日。 按:治绦虫以槟榔合南瓜子为最有效,实践已得证明。然中医并不单纯治虫,尚予调理胃肠药物为辅。虫被驱下,需服健脾之类方剂,以资恢复体力。(《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案3茂源治疗寒湿泄泻案 患儿李某。男6岁,学生。04年3月5日初诊。 患儿于天前外出伤风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浮缓。 证属寒湿泄泻,治宜发散风寒、健脾止泻。药用健脾丸加减治疗。 炒白术0g、茯苓0g、党参8g、砂仁5g、白豆蔻5g、木香5g,山药5g,陈皮6g、荆芥(后下)6g、防风(后下)6g、白芷(后下)6g、紫苏子(后下)6g、炙甘草6g。 水煎服,天剂,连服3天。 3天后复诊: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明显减轻,大便成形,饮食增加。为巩固疗效继续服用3剂以善其后。 按:脾喜燥而恶湿,外来风寒湿邪。除侵袭皮毛肺卫之外,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杂下而发生泄泻。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飨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方中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止泻,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术具有促进肠道菌群中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增殖、改善肠道内菌群的功能;茯苓具有抗病毒、抗感染、抗炎作用;党参、山药益气补脾,以助茯苓、白术健脾之力;木香、砂仁、陈皮皆芳香之品,功能理气开胃、醒脾化湿,既可解除脘腹痞闷,又使全方补而不滞;肉豆蔻温涩,合山药以涩肠止泻;紫苏子、白芷解表散寒;荆芥、防风发散风寒、驱邪外出;炙甘草补中和药,是为佐使之用。诸药合用,解表散寒、健脾止泻。[《中医儿科杂志》05,():45-46] 案4宋长新治疗儿童慢性鼻炎案 孙某、女,6岁。年03月5日就诊。 患儿自幼鼻息不畅,流黏涕,夜间张口呼吸。感冒时尤其。平素纳谷不馨,大便较干、量少,形体瘦弱,面色不华,前鼻镜下见鼻腔黏膜淡红,双下鼻甲稍大,鼻道有黏涕,咽部充血不明显,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舌质淡红,苔薄腻。 嘱其嚼服人参健脾丸,每次0粒,每日3次。外感鼻塞加重时酌加鼻炎片。 经治疗6个月后,患儿食欲渐增、鼻息通畅,涕少。外感次数明显减少,收到了不治鼻而鼻疾愈的效果。 按:儿童慢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长期流黏浊涕,鼻息不畅,入夜更甚,可并发副鼻窦炎或中耳炎。儿童抵抗力低,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差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与中医认为幼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相合。故治疗儿童慢性鼻炎首先应益气通窍。选用人参健脾丸旨在健运脾土。因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胃健运,生化有源,形体自然强壮,邪气自去。[《河北中医》():9-30] 推荐阅读: 治小便遗精白浊方(澄化汤、清肾汤、舒和方) 不寐、滑精案 夫失精家,未必源于肾虚——不寐、滑精案 一知半解中医医理误人不浅--早泄案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方剂学》十三五规划,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贾波,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 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cf/10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新冠肺炎,多省中医药防治方案来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