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蔻行气化湿、温中止呕,适用肝病之腹胀呃逆、纳呆厌油、恶心食少等,对痰湿壅盛之脂肪肝更为适宜,因其有较好的顾护胃气的作用,故亦常于苦寒直折的方药中配伍用白豆蔻,以避免其伤胃之弊。

人们常以“豆蔻年华”一词,来形容少女的纯洁美好,由此可以想见豆蔻花之美了。

但历来诗人吟咏豆蔻的诗章不多,这可能与它生长于热带地区远离中原有一定的关系。

在范成大的一首诗中,对豆蔻作出了较高的评价。

绿叶红苞,风姿独具,贯珠宝珞,结子如珠,不仅可供观赏,还可提供药用。

清人高景芳曾写过一首咏红豆蔻花诗,咏物寄怀,真情流露,兹将全诗录后,以期共赏:

可怜红豆蔻,春晚亦敷荣。

结就同心蕊,因标连理名。

离人惟有泪,芳香岂无情。

弹指韶光去,相看隐恨生。

流传较广的还要数唐代风流才子杜牧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了。

杜牧以二月初尚未开花的豆蔻,来比喻少女,是很形象的,后人因此而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这可能就是“豆蔻年华”一词来源的依据。

杜诗本意,并非直接吟咏豆蔻,而是借豆蔻而喻少女。

药以诗传,豆蔻这一普通中药,幸运地随着杜牧的名诗而传诵千古了。

豆蔻,作为中药名,明代李时珍的解释是:“豆,象形也,凡物盛多曰蔻,豆蔻之名,或取此义。”

豆蔻入药共有四种,即红豆蔻、白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除草豆蔻始载于南北朝时外,其余皆在唐代始作药用,故其入药历史有千余年之久。

四种豆蔻,其中肉豆蔻属于肉豆蔻科植物,另三种属姜科植物。

豆蔻都生于热带地区,主要分布于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各国,国内主产地在两广及云南。

红豆蔻是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实,最早见之于唐代甄权《药性论》,说它“生南海诸谷”,但运用却很不广泛,正如唐代医家所说:“红豆蔻,善醒于醉,解酒毒,此外无诸要使也。”以为它只当解酒药用。

惟有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脾胃药中多用之,取其辛热芳香,醒脾散寒,燥湿消食之功。

白豆蔻又有“多骨”之称,始见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英美学者还曾说白豆蔻亦有紫色者,谓之紫豆蔻。

对于紫豆蔻,查阅《中国药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等均未见有记载。

处方上如果只写“蔻仁”,药房即给紫蔻仁,紫蔻仁主用为芳香行气,温中调胃,功效介于砂仁与白蔻之间,芳香温燥之性,比砂仁较小,但比白蔻稍强,故在调胃药中,有时可用紫蔻仁代替砂仁。

而事实上,紫豆蔻应用并不普遍,甚至许多药店皆不备货。

另有一种小豆蔻,系姜科植物小豆蔻的干燥果实,产越南、斯里兰卡、印度等地,这种豆蔻,市场上亦有作白豆蔻使用者,但品质较差。

此外,广西产一种“桂豆蔻”,又称“土豆蔻”,形与白豆蔻相似,但味辣而苦,有类似草果的不愉快的香气,不宜与白豆蔻混用。

白豆蔻含豆蔻油,很不稳定,即使储藏很好,也常易丧失其特有之香味,故其种仁应在临用前磨碎,才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zy/7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