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肖指南

湿是脾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如果感受到外湿之邪,或者饮食不节,生活不时,脾胃受伤,不能运化水谷津液,湿邪内停,就会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张声生教授在脾胃病的治疗中特别重视祛湿药的应用,总结如下——。

1.水分芳构化

因为湿阴,容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芳香祛湿药多为辛、辛、温。它们能散气、行气、温凉。因此,张声生教授非常重视芳香化湿药的应用,如藿香、佩兰、砂仁、豆蔻、砂仁、蚕沙等。

芳香化湿,止呕;

飞机草气味芳香,祛湿解暑。张教授对湿阻中焦,脾阳不升,浊阴不降者,常以藿香配佩兰芳香化浊,醒脾祛湿。

砂仁气味芳香,能祛湿醒脾,保持空气中的温度,止呕止泻,是“醒脾和胃的重要药物”。

砂仁豆蔻味香,清凉健脾,祛湿行气,温中止呕。这两种药物都可以除湿,行气,温中止呕。

张教授认为砂仁化湿行气之功下于中焦,而温补重于健脾,长于止泻。砂仁豆蔻中上焦有燥湿行气之功,可用于湿温痞满,温中在胃,更好止呕。

第二,补脾气

脾主要运化水湿,脾气虚导致水湿不运。所谓“气虚则气滞,气滞则水止”。因此,张声生教授在诊治水湿内滞证时非常重视补益脾气。张教授常选用既能祛湿又能健脾益气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苍术、扁豆、薏苡仁等。

白术能燥湿利水,益气健脾,按炮制方法不同可分为生白术、炒白术、焦白术。

炒白术健脾,临床常用炒白术补脾益气祛湿。若脾虚气滞于中焦,白术常与枳实同用,枳实行气消胀,二药同补,共消脾胃。大便溏薄者,用苍术炒苍术。认为苍术味香、苦、温、燥、强,能升阳散郁,在燥湿方面优于白术,能增强其燥湿健脾的功能。

生白术不仅有很强的燥湿利湿作用,还能通便。对于脾虚气滞型大便干结患者,常使用生白术配酒大黄,可通腑化瘀,益气健脾,促进胃肠下行,临床上生白术用量多在30g以上。

薏苡仁和茯苓都可以健脾利湿。炒薏苡仁利湿作用与茯苓相似,但健脾作用强于茯苓。脾虚湿阻者,炒薏苡仁与炒白术同用,有助于炒白术健脾。生薏苡仁具有保健功能

黄芩善清中上焦湿热,

黄连善清中焦脾胃湿热,对于中焦脾胃湿热之证,黄芩、黄连是常用之品。

二药均能清热燥湿,常联合应用,但黄连清热燥湿之力大于黄芩。

苦参也为清热燥湿之品,且苦参能利尿,导湿热之邪外出,故有良好的清除湿热作用。

玉米须味甘,性平,清热利湿退黄,利水消肿,且药性平和,为临证中常用之品,一般应用剂量需较大。

半夏味辛,性温,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根据炮制的方式不同,分为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半夏曲等。

法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多用于咳嗽痰多时;

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常于痰湿内阻,呕吐反胃时用;

清半夏化湿之余可降胃气,经常于反流性食管炎出现反酸烧心时选用;

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常于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嗳气脘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时用。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燕京名医——张声生论治脾胃病临证经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声生赵鲁卿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zy/10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