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小课堂之豆蔻
中药小课堂之豆蔻 “豆蔻年华”在文学里是比喻娉婷少女的常用词,如杜牧《樊川文集》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态柔美,自此后人们便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在古老的中药里也有“豆蔻”,以“豆蔻”为名的中药有四味,即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和肉豆蔻。四药均富含挥发油,具芳香之气,性温而作用于中焦。因其名称相近,功用类同,临床应用大致相同。 注:豆蔻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原豆蔻主产于泰国、柬埔寨;印尼白蔻主产于印度尼西亚爪哇,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有栽培。于秋季果实由绿色转成黄绿色时采收,晒干。生用,用时捣碎。 药性辛,温。归肺、脾、胃经。主要功效为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1.湿浊中阻,不思饮食,胸腹胀痛,食积不消。本品既可化湿行气,又能开胃消食。治疗湿阻中焦,脘腹痞满,不思饮食,常与藿香、佩兰、陈皮等同用;若与黄芪、白术、人参等同用,可用于脾虚湿阻气滞之胸腹虚胀,食少无力者,如白豆蔻丸(《圣惠方》)。治疗脾胃气滞,食积不消,胸腹胀痛,可与陈皮、枳实、木香等药配伍。 2.湿温初起,胸闷不饥。本品辛散入肺而宣化湿邪,故常用于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若湿邪偏重者,每与薏苡仁、苦杏仁等同用,如三仁汤(《温病条辨》);若热重于湿者,又常与黄芩、滑石等配伍,如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3.寒湿呕逆。本品能行气宽中,温胃止呕,尤以胃寒湿阻气滞之呕吐最为适宜。可单用为末服,或配藿香、半夏等药,如白豆蔻汤(《沈氏尊生方》)。若与砂仁、甘草等药研细末服,用于小儿胃寒,吐乳不食者。 煎服,3~6g,后下。 阴虚血燥者慎用。 豆蔻、砂仁同为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之功,常相须为用,用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但豆蔻化湿行气之力偏中上焦,而砂仁偏中下焦。故豆蔻临床上可用于湿温痞闷,温中偏胃而善止呕;砂仁化湿行气力略胜,温中重在脾而善止泻。 以上仅供参考,请在中医指导下用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tz/721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东莞阿婆煲汤65年,爆出种靓汤秘方
- 下一篇文章: 从耄耋老人到豆蔻少年,他们想对毛主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