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汉服去西塘
??本号引起极度舒适,建议星标一下 一次关于「自信」的溯源与重建,通过一件衣服在一场古镇的狂欢中得到具象的表达。西塘是一个容器,容纳足够多的奇异与对撞。汉服不仅是一件衣服,涟漪正在向外震荡。 作者 刘丹 采访 刘丹尹航 编辑 尹航 这是「三声」报道的第67篇新商业地理 01 古镇蹦迪 西塘遇上一年一度的“汉服文化周”,迸发出与我想象中“江南水乡”不符的亢奋感。 开幕式前一晚,我一路往景区中心走,天黑渐渐了,眼前的色彩却愈发斑驳。人们穿着各种形制和材质的汉服,在秋夜冷风里衣袂飘飘。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唐代仕女手拿铁板鱿鱼,明朝皇后和将军在大排档聚餐,几个穿着休闲装的人混在其中,像爱丽丝掉进兔子洞。 从年开始,每年10月底到11月初,汉服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热闹场面准时登陆这个古镇。被卷进这个“兔子洞”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直到现代人的着装在这里成为真正的奇装异服。 融入这里,需要懂一点入门“咒语”,比如人们自称“袍子”,互称“同袍”;比如汉服按照形制分为襦裙、深衣,上衣下裳;按朝代分汉制唐制明制;按考据程度分“古墓派”“仙服派”;按照版权分“穿山”“穿正”。9月初,主办方分批发布免费门票时,就强调过“谢绝影楼装、山寨汉服等,一经发现,有权取消其免费进入西塘景区的资格。” 其实也没那么复杂。两个中年人坐在河边讨论行人的着装,最后得出结论:这衣服过节穿着挺好,但是日常干活不方便。西塘和汉服文化周也并没有余力坚守规则——订票系统几次瘫痪,景区门口排着长队,工作人员并不能甄别所有汉服是否来自正版。 至少在汉服文化周期间,西塘提供了“穿越”的场景。为期四天的活动中,你可以写红笺、放河灯,带着面具冲上“汉服相亲大会”的舞台抢亲,站在石桥上看四大美女同乘乌篷船向你行礼。 但西塘不提供严丝合缝的故事。有位男生穿汉服,戴墨镜,怀抱一只身穿飞鱼服的猫,犹如摩西过红海,人们在他面前分开,调整手机距离对着猫拍照;一场宋婚表演结束,新娘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题曲中小跑下台,同伴为她披上西装。 这里有标准的中国古镇的一切:银饰、臭豆腐、桃花酒、旋风土豆,以及流传着“艳遇”传说的酒吧一条街。歌手抱着吉他站在仿真桃花树下,从《斑马》唱到《安河桥北》。 不过,只有在西塘,近年出现的奇异对撞感才最强烈:酒吧门口揽客的人,有的拿戒尺,有的翻花手,当然也有的穿汉服,五颜六色的灯光从木栅花窗中迸射出来。几位同袍和我分享了穿汉服蹦迪的经验:务必要把头上的首饰固定好,不然容易甩掉。 这里飘散着人民币的味道。动辄上万的套装在“大明富婆”和“大明负婆”身上并不稀罕,商家的工期是以汉服文化周为顶点的抛物线,民宿老板以各种理由退房、涨价,“家人生病,急需用钱”。 人民币不是唯一度量标准。义乌小商品在西塘焕发新生,卖家拔下头上的发簪,“,多便宜呀!”收获买家急切的一句“我懂我懂”。我住在景区边缘,屋里放不下两个摊开的行李箱,开幕式当晚房价多元,同袍说“不算贵,不算贵”。 这里出售关于古代生活的浪漫想象,浪漫中又透着现实感。有人满怀期待,举着手机滚动播放交友信息,“求富婆、求扩列”;也有人黯然神伤,发现“富婆”只和“富婆”一起玩。 西塘需要汉服。去年文化周期间,实名制穿汉服登记入园游客量达到4.6万人次,游客量17.3万人次;今年相关活动吸引超10.8万人次参与,游客量22.5万人次。 汉服未必需要西塘。闭幕式当晚,“汉服节拼房拼车面基群”改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群友们开始相约即将在武汉黄鹤楼举办的中华礼乐大会。我住的民宿降价到每晚元左右,老板说,过几天能便宜到来块钱。 一个常被忽略的有趣悖论是,西塘是“中国纽扣之乡”,讲究“无扣隐带”的汉服却用不着纽扣。西塘急于向宣扬传统的汉服文化周靠拢,它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tz/6278.html
- 上一篇文章: 重磅综述引用篇文献,近70年来
- 下一篇文章: 配方绝密招牌菜,看到就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