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上映,迅速爆红,获得了许多大奖。

电影讲得就是年,金陵十几个风尘女子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故事,在漫长的历史中,是不缺乏这样的女子的。

有人在极端的环境中,会激发出极端的恶,而有人在极端的环境里,却能激发出内心的高贵和善良。

严歌苓说:

人性还是有希望的。在这种极致状态下,人性最终被焕发出来的那一点点善良,在和平年代,可能就永远永远地沉睡了,沉睡在你的本性里。

01

年,南京在流血,中国在流泪,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着南京城,人们能逃到都逃了,逃不了的,只能把命运交给上天,交给那渺茫的“希望”。

希望毕竟还是要有的,因为他们都是向前看,向前看就会有希望。

孟书娟等十几个女学生就是没来得及逃出去的人,她们躲在教堂里,等待着逃出去的机会,因为神甫向她们保证,一定能找到逃出去的船,实在找不到,就去安全区。

可是就连神甫也没想到,他们竟然被困在了沦陷区,错过了最后的逃生机会。

十几个女学生中,只有少数有一定的家世背景,大部分都是孤儿。

十三岁的孟书娟,还在抱怨她的父母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将她留在南京,留在这注定要充满苦难的地方,让她眼睛都余光能够扫到历史的惨剧。

她们躲在还算安全的教堂里,可许多人却连躲的地方都没有,第二天天一亮,就听得一阵吵闹,只见一阵穿着暴露的女子,企图进教堂避难。

女学生们议论纷纷,将那些逃难女子的身份讲了出来,她们是秦淮河边的妓女,这些风尘女子,好不容易找到一处避难所,绝不会轻易离开,不管神甫说什么,她们都挤了进去。

避难女子中有人说出了她们的处境,从江边跑来的,马车翻了,马也惊跑了,去不了安全区。

还有人出口就是污言秽语,满口荤话,一开腔就是黄段子。

教堂的伙夫甚至说:“姐姐们行行好,你们进来也是死,要么饿死,要么干死。学生们一天才两顿稀的,喝的都是洗礼池的水。行行好,出去吧。”

这些风尘女子,也明白出去的后果,有人朝神甫跪了下来,哀求神甫:“我们的命是不贵重,不值当您搭救,不过我们只求好死。再贱的命,譬如猪狗,也配死得利索,死得不受罪。”

乱世之中,连好死都难,更多的是不得好死,饿死的,被害死的,都是死不瞑目的。

最后,十几位风尘女子还是留在了教堂,可在那些“清白”得像一张白纸一样的女学生眼里,这些风尘女子就是教堂的污点,和她们在一起都是耻辱。

人世就是这么一个大森林,长着各种各样的树,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森林里的任何一棵树,都可以不喜欢其他的存在,却都没资格去评论。

02

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不止要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那些风尘女子让女学生讨厌,也不是不无道理,她们行为轻浮,一点都不自重,和教堂里的男员工调情,勾引教堂的男人,穿着还是暴露,说话还是又荤又黄又粗鲁。

在女学生眼里,这些人活着还不如死了。

粮食没有多少了,有人出去筹备粮食,可粮食没筹备到,倒是看见马路上处处都是尸体,有三四岁孩子的,也有七八十岁老人的,还有一些赤裸着下体的女人,炸弹炸出来的坑坑洼洼,都是用尸体填平的。

惨,惨不忍睹,人对人所做下的恶,连恶鬼都会感到害怕。

可神甫还是相信,局势会变好,在他眼里,侵略者还是优雅有礼貌的民族,不会犯下滔天恶事。

教堂里,随着十几岁风尘女子的加入,粮食快速消耗,让孟书娟愤怒无比,有个叫红菱的妓女搭她的话,她却嘲讽:“我跟你说话了吗?你也配搭我的腔?”

教堂随着风尘女子们的到来,也变得乱哄哄的,打麻将的,调笑的,严肃的教堂变得滑稽。

教堂外面,枪声不断,孟书娟只能暗暗诅咒该死的“鬼子”,竟把这一切滑稽打来了。

女学生们越发看不起她们,风尘女子之中,有一个人叫赵玉墨,是秦淮河的名妓,她告诫其他姐妹,不要和女学生计较,凭什么呢?

“就凭人家赏你个老鼠洞待着。就凭人家要忍受我们这样的人,就凭我们不识相,不识趣、给脸不要脸,就凭我们生不如人,死不如鬼,打了白打,糟蹋了也白糟蹋。”

很多年后,孟书娟才明白,这赵玉墨骂人骂得真好,不仅骂了女学生,还骂了世人。

03

外面的局势越来越糟糕,教堂里却依旧等级森严,而妓女们无疑是在最低处。

很多被俘虏的中国军人,没有受到不杀俘虏的待遇,被骗到江边屠杀殆尽,一个死里逃生中国军人也躲进了教堂,让教堂的中立地位受到了威胁。

又有几个性命垂危的伤兵来求教堂庇护,神甫让他们到安全区去,可是逃命的人说,“鬼子一天到安全区十几次。”

神甫不愿违背教堂中立的原则,很不想放伤兵进去,可远处的枪声渐渐近了,进退两难,不让他们进去,让他们死在外面,教堂还是会被波及,不得已,伤兵进去了,有人已经危在旦夕,肠子是同伴重新塞进肚子里去的。

可是神甫希望军人交出自己身上的武器,在神甫看来,没有武器,就是平民,教堂就能保持中立地位。

人太多了,教堂的水用光了,教堂的伙夫阿顾出去打水,再也没能回来,阿顾被鬼子打死了,扔在了水池子里,阿教堂里的人,却只能喝那口池子里的水,那是泡着阿顾尸体的水。

这让书娟更加怨愤那些妓女了,要不是她们,就不用喝泡阿顾的水。

鬼子的暴行不断传到教堂里,书娟这才发现,原来恐怖不止于强暴本身,而在于强暴者面前,女人们无贵无贱,一律平等。对于强暴者,知羞耻者和不知羞耻者一样:那最圣洁和最肮脏的女性私处,都被一视同仁,同样受刑。

可是现在,那群风尘女子,唱的确实就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戏码。

可鬼子还是来到了教堂,他们不管什么中立不中立,粗暴地打开了教堂的门,不管上帝允许不允许。

不久后,风尘女豆蔻为了完成奄奄一息的伤兵的心愿,走出了教堂,却被鬼子抓住了,被轮奸后残忍杀害。

神甫对大家说:“让我们祈祷吧,为牺牲者祈祷,也为残暴者能尽早回归人性而祈祷。”

可是,大家都知道祈祷没用,神甫让女学生们搬进地下仓库,以求能苟全性命。

越是乱世,越能看到人性的残忍,越能发现,有些人比畜生还可怕。

04

教堂的圣地,再一次被鬼子玷污了,教堂的门,被粗鲁地砸开了。

教堂里藏有军人的消息被叛徒卖给了鬼子,上帝提倡爱与悲悯,可鬼子却只动残忍和杀戮,有教堂神职人员试图阻止,鬼子却残忍地向试图阻止他们的人开枪,毫不留情地将之杀害。

藏在地下仓库的女学生,被吓得发出一声尖叫,那声尖叫,也把很多人叫进了地狱,教堂的很多人都听到了,鬼子可能也听到了,它们正在四处寻找花姑娘,它们会再回来的。(我用它们而不是他们,是因为它们不是人)

教堂有人牺牲了,进了他所信奉的上帝的怀抱,葬礼的时候,孟书娟还在怨愤,她心里想,世上不值钱、不高贵的生命都耐活得很,比如眼前这群卖笑的女人。

鬼子又回来了,说鬼子司令部要举行晚会,希望请唱诗班的女学生去做客。

所有人都知道,说是请,其实都懂得是去干什么,去了,还能完整地回来吗?所有人都知道,答案是不能。

神甫怎么阻止都不行,就向鬼子要求,让女学生们准备准备,让它们三个小时后再来,经过一番谈判,赢得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为了搭救女学生们,赵玉墨等十几个风尘女子,决定装成女学生跟鬼子走,有姐妹不愿意,赵玉墨破口大骂“藏着吧,藏到转世投胎,投个好胎,也做女学生,让命贱的来给你们狗日的垫背。”

神甫问她们:“你觉得你们能扮得像吗?”

有人说:“除了扮我们自己不像,我们扮谁都像。”

赵玉墨对神甫说:“我们活着,反正就是给人祸害,也祸害别人。”

多么心酸的一句话呀。

十三个女子被鬼子带走了,而女学生们终于实现了她们那些天藏在心里的祈祷“饱饱地吃一顿”。

后来,这些女孩得救了。

在最极端的环境里,这些流落风尘的女子,却展现出了人性最美好、最高贵的一面。

她们原本让人瞧不起,可她们救了那些瞧不起她们的人。

生命的高贵,与身份地位,真的没什么关系。

05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各种各样的遭遇,有人生来就是豪门公子贵女,有人生来就吃不饱饭,不得不早早挑起生活的担子,流落到来来往往的人中间,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来就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没有人愿意身处低位,叫人看不起,叫人鄙视和嘲笑。

就像那些风尘女子,她们也想是家里的千金小姐,也想去学堂读书习字,可是命运把她们丢到低处,让她们被别人看不起,让她们成了笑话。

可是,她们愿意吗?谁愿意这样?

我觉得,没有人愿意成为别人的笑话。

可是这世界就是这样,人们虽然同在一个世界,境遇却各不相同,有人锦衣玉食,有人粗茶淡饭但求温饱,有人衣着华丽却不知足,有人破破烂烂却能感恩,有人善良,有人邪恶,有人为自己的一个小错长久忏悔,有人却心安理得、毫无愧疚地干坏事。

你说,谁好谁坏?

前两年看到一件让我心痛的事情,地铁站一群打工人,因为自己身上比较脏,不愿意去影响其他人,就在地铁站等着,等人少了,他们才走。

这件事后来很火,有人说这就是教养,这就是善良。

这确实是善良,确实是教养,很感人的东西,可是大家扪心自问,他们为人考虑,别人为他们考虑了吗?人少的时候,他们坐进地铁,就不会遭到嫌弃了吗?

你看,其实你以为干净的东西,未必都是干净的,你看着不干净的东西,也未必就是脏的,城市看起来很干净,可那仅仅是因为它的污水和粪便,都在地下隐藏着。

这世间,最复杂的就是人性。

人性为自己制造了偏见,又用这偏见去要求别人,甚至用这偏见去赞赏别人,岂非可笑?

06

人看不惯这世间不好的东西,希望它变得更好,这没有毛病,但是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往往不容易判定,弄不好就会成为一个僵化的标准和刻度,甚至会因此产生巨大的偏见和恐怖。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讲过一个故事,他二十来岁的时候,读了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少校》,对其中一个场景印象深刻。

工业巨头安德谢夫见到多年不见的儿子斯泰芬,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个长处:明辨是非。

安德谢夫听后,将儿子损了一顿,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

年轻的王小波痛下决心,这辈子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分辨是非善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涉及到人性的时候,就更是复杂,要分出好坏,简直难于上青天。

所谓身份、地位、职业都说明不了问题,甚至人们一直奉行的东西,也未必都是对的,也可能只是偏见,而你一直以为不好的东西,有一天却能颠覆你的认知。

决定一个人高贵与否的东西,也从来不是这样外在的标签,而是他内在的能量。

不有趣灵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tz/11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