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到水边浆洗衣物,忽然一阵倦意袭来,恍惚之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少妇梦中与神龙欢好,丈夫寻妻的时候,发现妻子身上竟盘伏着一条蛟龙,回家之后,少妇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四子刘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个就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刘邦的由来: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很明显,这个事情在我们今天看来不太切合实际,但是我们今天不讨论刘邦的身世,只说说刘邦这个人。

作为一个纯种的草根,能够逆袭成皇帝,尤其是打败了项羽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大英雄,是个人努力战胜出身血统的杰出代表,是民意战胜资本的典型案例,是很多文人骚客的意难平。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争议,实在是因为刘邦这一生干了太多不地道的事,以中国人正常的道德评判标准来看,绝不是一个能干成大事的人,那么他究竟都干了些那些荒唐事呢?

干啥啥不行,白嫖第一名

首先,刘邦出身于沛郡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庄稼人嘛,头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在土里刨食,能挣几个钱呢?

可这个刘邦,作为一个农民“不事生产,好酒及色。”农民不种地,拿什么搞收益,而且自己不创收也就算了,花钱还大手大脚,非常豪爽,喜欢结交兄弟,施舍钱财,这个邦也是当年的方言,就是哥哥的意思,也可以认定是道上的兄弟对他的尊称,类似于现在的“大哥”。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钱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刘邦自己不赚钱,还有钱花,那肯定是妥妥的“啃老族”,气的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大骂他“无赖”,还认定他不如几个哥哥。

刘邦的大哥死得早,就留下了一个寡妻和幼子,孤儿寡母的,日子过得也很不容易。

刘邦结交的兄弟大都是村里的二流子,有事没事就被官府通缉,一犯事,刘邦就带着这帮小弟去孀居的大嫂家避难,顺带着蹭吃蹭喝。

要说这大嫂还是很仗义的,每次都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但是这次数多了,孤儿寡母的哪有这么多钱供养这帮大爷?

这天,刘邦又带着一帮小弟来蹭饭,大嫂碰巧熬了一锅肉汤,刘邦很高兴,说要请大伙吃肉,叫大嫂赶紧把肉汤端上来。

大嫂谎称肉汤已经喝完了,还用勺子把锅底刮得嘎嘎作响。

小弟们都很识趣,知道这是主人家的逐客令,于是抬起屁股就走了,刘邦感觉大受侮辱,冲进厨房一看,肉汤还很多,知道大嫂是故意给自己难堪,气急败坏,从此再也没有往来。

后来,刘邦称帝,所有的亲戚子侄都跟着沾光,只有大哥的儿子没有得到封赏,刘太公看不下去了,亲自去为大孙子求封赏,刘邦才勉为其难的封了个“羹颉侯”。

“羹”是指当年剩下的肉汤,“颉”和“戛”同音,就是刮锅底的声音,“羹颉侯”就是“拿铁勺刮锅底候”,以此来讽刺大嫂当年的行为。

刘邦对大嫂多年的接济视若无睹,反而因为一次的忤逆之举而怀恨在心,甚至于嫉恨几十年,还迁怒自己的侄子,对自己的亲人睚眦必报,实在不是一个有胸怀的人。

一生致力于贯彻“妇女”路线

纵观刘邦的一生,无论是发迹之前,还是革命途中,抑或是成名之后,哪怕是在逃亡路上,都没有放弃过对窈窕淑女的追求。

刘邦还是个混混的时候,就经常去撩拨同村姓曹的寡妇,一来二去的还生下了长子刘肥,只是不愿意负责,二十几年都没有娶她。

后来,刘邦凭借着一张好嘴和“富贵之相”,被来沛县逃难的吕公看中,把自己女儿吕雉嫁给了他,要知道,刘邦此刻还是混混,吕雉更是比他笑了十五岁,跟刘肥一样大的年级。

婚后的吕雉温婉贤良,相夫教子,是个不可多得的贤内助,而刘邦整日花天酒地又不肯劳作,洗衣做饭,侍奉公婆,耕田织布,挑水浇园都落在了这个豆蔻年华的少女稚嫩的肩上。

一次,刘邦押解犯人到骊山,中途喝醉了酒,人跑了一大半,刘邦睡醒后就知道完了,人不够,去不去都是个死,所幸号召了一批愿意追随他的人,往芒砀山落草为寇去了。

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刘邦是跑了,吕雉还要照顾一家老小,直接被抓去替刘邦顶罪,不到要承受牢狱之刑,还险些被狱卒强暴,而吕雉出狱后,还要长途跋涉给刘邦送吃送喝。

后来,刘邦战败,吕雉被项羽俘获长达28个月,刘邦在此期间排除一切干扰,左拥右抱,跟戚夫人饮酒作乐,早就把接发妻子抛诸脑后了。

最为人不齿的事,借两千娘子军脱身

公元前年,楚汉颍阳大战爆发,项羽率军,把刘邦死死围在颍阳城内,刘邦弹尽粮绝,陷入了死局。

这个时候,一条毒计应运而生,刘邦命令将军纪信假扮成自己,召集了两千名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女人,让她们披坚持锐,假扮成成汉王的护卫,从东门冲了出去。

楚军果然上了当,一窝蜂地聚拢在东门,而刘邦则趁着夜色从西门突围,保全了性命。

古代,是断然没有女子当兵的说法的,让一群从没有上过战场的无辜柔弱女子替自己当炮灰,这样的行为不能说不龌龊。

当然,刘邦做过的龌龊事不止这几件,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在逃亡途中把儿子和女儿踹下马车,在项羽要用鼎烹煮自己的父亲的时候,嬉皮笑脸的讨要肉羹。

不过也正是这样的“无赖”心态,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在被项羽打败之后卷土重来,开创了四百年大汉朝,反观项羽,一路顺风顺水,仅在一次失败之后就自刎乌江,孰高孰低,谁又能分得清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tz/10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