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布坎南W.格鲁伊森姆R.L.琼斯 主编

瞿礼嘉赵进东秦跟基钟声李继刚顾红雅 主译

赵进东瞿礼嘉主校

《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本植物学领域的国际经典巨著,由70余位国际著名植物学家共同编写完成。该书全面介绍了植物领域分子水平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堪称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圣经”。它既有教科书的系统性,又充分反映植物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读者既可以通读全书,全面了解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背景、基础知识和进展,也可针对某个特定领域,选读有关章节,因为每一章相对独立,自成系统。

这部鸿篇巨制的第一版问世是在年,第二版于年出版,中间相隔了15年。在这15年期间,随着超过两百种植物的基因组测序完成,以及包括CRISPR/Cas9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植物生物学的结构层次和知识深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植物生物学研究的国际格局也发生了意义深远的改变,中国作为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逐渐走到了世界植物生物学研究的前沿和中心。我们期望这部巨著的翻译有助于我国植物生物学研究与国际的交流和接轨,为促进和加快我国引领该领域研究的进程贡献一份力量。——瞿礼嘉北京大学内容节选:购买链接:目录:

目录第1篇区室结构第1章膜结构和被膜细胞器2导言21.1细胞膜的共性和可遗传性31.2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1.3质膜81.4内质网.5高尔基体.6胞吐和胞吞.7液泡.8细胞核.9过氧化物酶体.10质体.11线粒体37小结42第2章细胞壁43导言.1糖是组成细胞壁的基本单位.2组成细胞壁的大分子.3细胞壁构架.4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和装配.5细胞生长与细胞壁.6细胞分化.7可用作食物、饲料、纤维和燃料的细胞壁及其遗传改良小结第3章膜运输导言3.1植物膜转运系统概述3.2泵.3离子通道.4协同转运蛋白.5通过水通道蛋白运输水小结第4章蛋白质分选与囊泡运输导言4.1蛋白质分选的细胞装置4.2把蛋白质定位到质体中.3把蛋白质定位到线粒体中.4把蛋白质定位到过氧化物酶体中.5入核与出核运输.6内质网是分泌途径的入口,也是一个蛋白质的温床.7分泌途径中的蛋白质运输和分选:内质网.8分泌途径中的蛋白质运输与分选:高尔基体及其他.9内吞与内吞体区室小结第5章细胞骨架导言5.1细胞骨架概述5.2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基因家族.3细肌丝和微管的特征.4细胞骨架辅助蛋白.5观察细胞骨架:静态和动态.6细肌丝在胞间定向运动中的作用.7周质微管与细胞扩展.8细胞骨架与信号转导.9有丝分裂与胞质分裂小结第2篇细胞的繁衍第6章核酸导言6.1核酸的组成与核苷酸的合成6.2细胞核DNA的复制.3DNA修复.4DNA重组.5细胞器DNA.6DNA转录.7RNA的特征和功能.8RNA加工小结第7章氨基酸导言7.1植物中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研究现状及前景7.2无机氮同化至氮转运氨基酸.3芳香族氨基酸.4天冬氨酸衍生氨基酸的合成.5支链氨基酸.6谷氨酸衍生氨基酸.7组氨酸小结第8章脂类导言8.1脂类的结构与功能.2脂肪酸的生物合成.3乙酰-CoA羧化酶.4脂肪酸合酶.5C16和C18脂肪酸的去饱和及延长.6特殊脂肪酸的合成.7膜脂的合成.8膜脂的功能.9细胞外脂类的合成及功能.10贮存性脂类的合成与分解.11脂类的遗传工程小结第9章基因组结构与组成导言9.1基因组结构:21世纪的展望9.2基因组的组成.3转座因子.4基因表达.5染色质和基因表达的表观调控小结第10章蛋白质合成、折叠和降解导言10.1蛋白质合成的细胞器区室化10.2从RNA到蛋白质40.3植物病毒翻译的机制.4质体中的蛋白质合成.5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6蛋白质降解小结第11章细胞分裂的调控导言11.1动植物的细胞周期11.2细胞周期研究的历史回顾.3细胞周期控制的机制11.4活动中的细胞周期.5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周期调控小结第3篇能量流第12章光合作用导言12.1光合作用总论12.2光吸收与能量转换.3光系统结构和功能.4叶绿体膜的电子转移途径.5叶绿体中的ATP合成.6光合作用复合体的组装和调控52.7碳反应:卡尔文循环.8Rubisco.9卡尔文循环的光调控52.10CO2固定机制的差异小结第13章糖代谢导言13.1代谢产物库的概念.2磷酸己糖库:植物代谢中一个主要的十字路口53.3蔗糖的生物合成.4蔗糖代谢.5淀粉生物合成.6蔗糖和淀粉之间光合同化物的分配.7淀粉的降解.8磷酸丙糖/磷酸戊糖代谢库.9为生物合成反应提供能量和还原力.10糖调控的基因表达小结第14章呼吸与光呼吸导言14.1呼吸概论14.2三羧酸循环.3植物线粒体的电子传递.4植物线粒体ATP合成.5柠檬酸循环和细胞色素通路的调控.6细胞色素通路和非磷酸化通路的相互作用60.7线粒体和细胞其他区域的相互关系.8光呼吸的生物化学基础.9光呼吸途径61.10光呼吸在植物中的作用小结第4篇代谢与发育的整合第15章长距离运输导言15.1选择压力和长距离运输系统65.2运输模块的细胞生物学65.3木质部和非维管细胞间的短距离运输63.4韧皮部和非维管细胞间的短距离运输65.5整个植物木质部运输系统的组织65.6整个植物韧皮部运输系统的组织.7控制韧皮部运输事件的交流和调控小结第16章氮和硫导言16.1生物圈和植物中氮素概况16.2固氮概论.3氮固定中的酶学.4共生固氮.5氨的吸收和运输.6硝酸盐吸收和转运.7硝酸盐的还原.8亚硝酸盐还原.9硝酸盐信号.10硝酸盐同化和碳代谢间的相互关系.11在大气和植物中的硫概述.12硫的化学性质和功能.13硫的吸收和转运.14硫酸根的还原同化途径.15半胱氨酸的合成.16谷胱甘肽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功能76.17硫酸酯化合物.18硫的同化的调控、与氮和碳代谢的相互作用小结第17章植物激素生物合成导言77.1赤霉素.2脱落酸.3细胞分裂素17.4生长素77.5乙烯.6油菜素类固醇.7多胺.8茉莉酸.9水杨酸.10独脚金内酯小结第18章信号转导导言18.1植物中信号感知、转导和整合的特征18.2质膜上的信号接收概述.3通过第二信使和MAPK级联反应可实现细胞内信号的转导、放大与整合.4乙烯信号转导.5细胞分裂素的信号转导.6生长素的信号转导与转运的整合88.7植物光敏素介导的信号转导88.8赤霉素信号转导及其在幼苗发育过程中与植物光敏素信号途径的整合.9整合光照、ABA和CO2信号调控气孔开度88.10展望小结第19章植物生殖发育的分子调控导言89.1植物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过渡89.2花发育的分子机制89.3雄性配子的形成.4雌配子的形成.5授粉和受精.6自交不亲和的分子基础.7种子发育小结第20章衰老与细胞死亡导言20.1细胞死亡的类型20.2种子发育及萌发过程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3分泌体、防御性结构以及器官形态发育过程中的细胞死亡80.4生殖发育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89.5叶片和其他侧生器官的发育末期的衰老和细胞程序性死亡.6衰老中的色素代谢90.7衰老过程中的大分子降解以及营养物质的再分配.8衰老过程中的能量和氧化代谢.9环境对衰老和细胞死亡的影响Ⅰ:非生物相互作用.10环境对衰老和细胞死亡的影响Ⅱ:程序性细胞死亡对病原体侵染的反应.11在衰老和防御相关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植物激素小结第5篇植物、环境与农业第21章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导言93.1病原物、害虫与疾病.2免疫与防御概论.3植物病原物和害虫如何导致病害.4先天性防御.5诱导性防御.6效应因子激活的免疫是二级诱导防御.7抗性遗传变异的其他来源.8局部和系统防御信号转导.9基因沉默机制介导植物对病毒的抵抗、耐受和减毒.10通过遗传工程控制植物病原物小结第22章非生物胁迫的应答导言22.1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22.2缺水胁迫中的生理和细胞应答.3干旱应答中的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4冰冻和低温胁迫.5水涝和缺氧.6氧化胁迫.7热胁迫.8胁迫应答中的交联小结第23章矿质营养的吸收、转运及利用导言103.1必需矿质元素概论103.2植物K+转运机制与调节.3磷的营养和转运.4微量营养吸收的分子生理学323.5植物对矿物毒素的响应2小结6第24章天然产物7导言724.1萜类化合物824.2基本五碳单元的生物合成024.3五碳单元的反复添加324.4母碳骨架的形成524.5萜类骨架的修饰824.6萜类产物的代谢工程824.7生氰苷.8生氰苷的生物合成.9生氰苷类的功能.10硫代葡萄糖苷.11生物碱.12生物碱的生物合成224.13生物技术在生物碱生物合成研究中的应用924.14酚类化合物.15酚类的生物合成.16苯丙烷类乙酸酯途径.17苯丙烷途径.18酚类生物合成的普遍特征114.19次生代谢途径的演化1小结延伸阅读索引

植物科学最前沿,专注于植物科学前沿进展、资讯、招聘信息的发布及方法软件共享等。投稿及招聘请后台回复“投稿”,均为无偿;商务合作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kl/8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