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香悄入窗,谁把时间嗅
中国人始终有一种对抗平庸生活的能力,长在骨子里,自然流露的诗意。一几一炉,嗅不尽的芬芳,吟不完的诗情。香,一种安静的味道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相关文章 香,有一种安静的味道,雾气缭绕间,好像锁定了人生流动,那一抹淡淡沁人的味道,却又成全了内心深处对高贵和洁净的向往。李贺:袅袅沉水烟,鸟啼夜阑境。曲沼芙蓉波,腰围白玉冷。等人的间隙,焚了香,放佛给无聊又焦急的等待加了一个顿号,让不安的心绪先静下来,停一会儿。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花香染了衣袖,衣袖也是香的,忽然伤感是因为,丈夫在远处,无法嗅到她的馨香,深为遗憾。不止是期待被爱人欣赏,还有分享的意思,分享无果,便成了相思。古人离不开香,但是焚香的过程很繁琐,需要女性的细心耐心和轻巧。所以,尽管整个上流社会都焚香为乐,和凝《山花子》描写一位女性: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佯弄红丝蝇拂子,打檀郎。世事无端自纠纷,放翁隐几对炉熏△点击图片即可跳转相关文章 秋日丹桂飘香,银蟾光满,又是一年中秋月。古时值此佳节,拜月、祭月、赏月是为主题,家中庭院楼台设有供桌香案,燃起灯烛,供奉月饼瓜果。香案置有香炉、香盒、香箸以备香事。赏月焚香亦有专门特质的香品才显得怡情怡景。《清异录》中有载,北宋制香大家徐铉,爱在明月当空的夜晚,伴着徐徐凉风,坐在庭中制香,所制的此款香就被命名为“伴月香”。伴月香由沉檀、莞香、苏合香、鸡舌香、豆蔻、芸香、白茅香等配置而成,香气清幽淡雅。明《晦斋香谱》中的“西斋雅意香”秋季最为适用,书斋、经阁内焚烧,倒有潇洒襟怀的趣味。其香方为:玄参酒浸四钱、檀香五钱、大黄一钱、丁香三钱、甘松二钱、麝香少许,右为末。炼蜜和剂作饼子,以煅过寒水石为衣,焚之。月下焚香,香韵潇洒舒雅,水木清华之境,听风而眠,甚美。食香:用之自然,享之自然△点击图片即可跳转相关文章 生活的美好,很大一部分是食物带给我们的。虽然很多时候人们都在为一日三餐吃什么而抓狂,但食物最是抚慰人心。无论是一人食,或是众人食,无论是八珍玉食,或是一碗泡面,你总能在食物中找到属于自己简单的幸福。品尝美食若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烹饪美食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一道美食从烹饪到上桌,每一个步骤都会让你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因为眼前的这份美好是由你自己来创造。从古至今人们在创造这份美好中,会融入自己的想法,使用各种食材本身的香气与香料搭配,碰撞出掌勺人所期待的香味。其中最具风雅的吃法,是以香花、香料入馔饮。把各色香花掇菁撷英,化作道道珍馐美馔,唇齿间萦回环绕的香气最是钟情于此。香花入馔,从视觉到味觉都给人带来与普通食物无法企及的感受。秋风满院木樨繁,明月飞来花底宿△点击图片即可跳转相关文章 那日从小区楼下匆匆走过,忽闻一阵沁脾芬芳,寻思着这香味,似是桂花香,便停下脚步环顾四周草木。这才发现,花圃里一排的桂花树,因是去年才新移种过来的新树,枝桠都还细嫩不够粗壮。这桂花树就是这样,平日未开花时,满树茂密的叶子,不觉起眼;花开时也要细细地从绿叶下寻找,才看得到一团团锦簇的细花。倒是它四溢的香气,最是能通过鼻观抓人心神。怪不得苏州沧浪亭植有数株桂花的清香馆,有一副联是那么写的“月中有客曾分钟,世上无花敢斗香”。真叫人难忘其香。一场秋雨起,人间换上凉气。反倒在一场秋雨过后,零落一地的桂花,更显得壮丽无比。“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在秋雨里,桂花的香味更显甜润。作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的桂花,在国人眼里,一直有“美好”、“吉祥”的寓意,桂枝亦寓为“出类拔萃之人物”。在过去,清可绝尘,浓可远溢的桂花,亦因纹如犀角,号木犀。作为秋天的标配之一,每到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爱香如命的古人又怎肯放过,这又美又香甜的木犀。懂香的女子善意美好△点击图片即可跳转相关文章 她本是及其讨厌大唐长安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怨恨权贵当道,害死了她对长安一片忠心与赤诚的父亲。 闻染一身制香的本事,心中藏着与爱人远走高飞的秘密。 她本该生活得平静而自由,却为了报仇不惜与狼为伍,处处惹事生非。然而,闻染赴死前的一番话,却道出了自己的梦想,也说尽了制香技艺背后的幽思与深意。 不肯皎然争腊雪,只将孤艳付幽香△点击图片即可跳转相关文章 初冬的昆明,天气还不算太冷,出太阳的时候就如同阳春三月,暖和得不得了。这种不冷不热的天气,正是调和香药制作和香香品的好时节。据说这样的温度对和香香品的醇化非常有利,香韵也会较为温润柔和。 在古代,人们取暖的方式也总是离不开香,焚香取暖很是流行。寒冬独坐斋中看书吃茶,焚上暖香一柱,暗香浮动,满室如春。 冬日天气渐为寒冷干燥,所用的香品也应该以幽致温润为佳。 炉瓶三事重在装饰△点击图片即可跳转相关文章 “至正丙午佛生日,发僧沫手敬写”这是《祇园大会图卷》发僧的款署,关于这位明永乐时来中国的日本人,《中国画家大辞典》中记载也不太多。但重要的是,在发僧的画卷作品中,香合、香炉、收纳箸、铲的箸瓶以组合形式出现。这应该就是明清时期,小说、绘画等作品中常常“露脸”的焚香香器固定组合——“炉瓶三事”。兴许是意识到箸瓶质地与箸、铲质地的不搭调,古人又多改用铜瓶作为收纳。慢慢地,加之人们对器物价值认识度的提高,又考虑到焚香很可能有损类似于瓷炉、宣德炉这样的器物,所以“炉瓶三事”这一固定香器组合多以室内精巧陈设品的身份出现于古人生活之中。至于用它焚香,那就基本形同虚设了。?排版编辑?兮浅?图片来源:网络。投稿:成为弘益撰稿人。研究爱茶人的衣、食、住、行、用……分享对茶、生活、美学的践行与感知。在弘益茶道美学,用你的文字,标记你的美好。详询弘益撰稿人制度可加微茶师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kl/7453.html
- 上一篇文章: 高考饮食必须讲究,家常三汤四菜,助力莘莘
- 下一篇文章: 冬天到了,小编特意奉上ldquo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