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朝诗人中为数不多的军事天才,献计平虏,还通晓孙子兵法。

他生性风流倜傥,出入花街柳巷,还得有侍卫暗中保护。平生唯一钟情的青楼女子终是爱而不得。

他唯一留下的真迹就是给她写的情书,他就是大唐风流才子杜樊川。杜牧。

杜牧,字牧之,陕西西安人,出身京兆杜氏,和诗圣杜甫同为晋代名将杜预之后。杜牧的祖父杜佑曾担任过三朝宰相,杜佑的孩子很多,因此杜牧在家族中排行第13,因此也被称为杜13。

按说名门望族出身的杜牧从小就应该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怎奈他的父亲杜从郁官运不济。杜牧十几岁时,祖父和父亲又相继去世,祖父留下的遗产全部变卖。还了债,杜牧一家只能过着吃糠咽菜的穷困生活。好在杜家藏书甚多。而且祖父还写过一部记录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史书《通典》。

因此,杜牧从小就没耽误学习,同时还对历史上的政治和军事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专门研究过孙子,20多岁时就写出了13篇《孙子》注解,被后世列为《孙子兵法》的权威注解之一。

唐玄宗讨伐藩镇时,杜牧还献计平虏,当时的宰相李德裕采用之后,果然大获成功。

这一时期的杜牧心怀忧国忧民、匡世济民之志,23岁就敢于针砭时弊。

写出了脍炙人口的《阿房宫赋》。

杜牧也因这篇文章在当年的科举中直接被内定为第5名进士及第。杜牧进士及第后,便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的邀请,到他的幕府做了江西团练巡官。

沈家与杜家是世交,杜牧经常有机会到沈家听歌赏舞蹭饭蹭酒。时间久了,杜牧就对沈传师之弟沈述师家中的一名歌女张好好产生了情愫,怎奈沈述师也钟情张好好,很快便将其纳为小妾,杜牧也只能空有羡鱼之情。

公元年,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欣赏杜牧的才学,征辟他到扬州给自己做掌书记。

杜牧到了扬州以后,一下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写下了大量赞美扬州的诗歌。

千里莺啼绿映红。二十四桥明月夜。都是他这一时期的得意之作。

但杜牧风流倜傥,经常流连于各种风月场所,因此牛僧孺还不得不暗中派侍卫保护他。

杜牧每次出入烟花柳巷,侍卫都会写成密报交给牛僧孺。后来杜牧要离开扬州时,临行前,牛增孺叮嘱杜牧日后要注意生活作风问题。

杜牧自以为保密工作做得好,一开始还装傻充楞,结果当牛僧孺拿出那个装满密报的书篓时,顿时哑口无言,写了一首《遗怀》以自嘲。

可没想到,杜牧转头又跑去跟扬州的歌姬们告别去了还写了一首《赠别》成语豆蔻年华就是出自这首诗。

杜牧回京后,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他在洛阳遇到了江西的故人张好好。

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

杜牧也没想到,他这首感怀故人青春不再的长诗,竟会成为他唯传世的书法真迹。当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溥仪皇帝逃跑时都不忘携带此卷。现今藏于故宫博物院。

后来,唐朝爆发了持续近40年的牛李党争,朝堂上下乌烟瘴气。

而作为先被李德裕看好,后又被牛增孺看好的才子杜牧,由于其秉性耿介,不媚权贵,一直受到排挤仕途很不得意。晚年官至中书舍人,一直居住在祖上留下的樊川别墅,因此被后世称为杜樊川。

公元年冬,49岁的杜牧重病缠身。他自知大限将近,他为自己写好了墓志铭,又将生前写过的文章整理之后,对火焚之,仅仅留下十之二、3。随后便溘然长逝。

对了,那首千古名作《清明》,学术界向来有所质疑是否为杜牧所作。理由是如此传诵度高的诗作并未收录杜牧的《樊川文集》等专门的杜牧作品集里。且改诗作风格很杜牧一贯作品风格不符合。

更是有人提出《清明》可能是许浑所作。

很多时候,历史是不会有真相了,也没有必答题。不必纠结。

笑谈古今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kl/12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