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这个轻如红尘的女人,一旦消失,就像从来没投胎到这世上似的。现在法比万一有记性,该记住即便她如一粒红尘,也是有来龙去脉的。——《金陵十三钗》

提到风尘女子,大多数人会联想到这一的场景:酒池肉林快活乡,纸醉金迷脂粉阵。

然而,这些女人也可以书写传奇。比如柳如是,风尘女侠,铁骨铮铮,愿以身殉国;比如李师师,慷慨解囊,以助军饷;再有的,痴情如杜十娘,为情所负后怒沉百宝箱。

《金陵十三钗》中,讲的正是一群欢场女子的传奇。

整个故事围绕着“女学生换风尘女子”的主线展开:

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五万日军包围六朝古都,将之沦为肉食餐厅。

战争时期,教堂是唯一安全的地方。13岁的孟书娟就和女同学们躲在一座教堂之中。

虽然缺粮少水,但相比外面还算是平静。

十四个风尘女子的出现,打破了这份平静。

她们浓妆艳抹,身着艳丽,摇曳着身姿走进教堂,她们被安置在地下室。在硝烟弥漫的时候,依旧打情骂俏,弹琴,打牌,化妆。

这过于欢快的出场,也令人感到不安。

不合时宜的欢快佻达,在任何作评中都是属于注定被悲剧消费的迹象。

于是,当日军冲进教堂,想要对女人施暴时。女生学,成了第一保护的对象。而风尘女子的“失贞”显得无关紧要。

其实她们也渴望爱情,对生活有过憧憬。

一个叫豆蔻的风尘女子,看到病重的小伤员。他们都只有15岁,那孩子全身是绷带,脸上也是,但是看到豆蔻还是要咧嘴笑。

豆蔻看的心都碎了。于是开始照顾他,给她换药,给他喝酒(止痛)她想弹琵琶给他听,但是琵琶断的只剩下一根弦。

“好听吗?”

“好听。”

“谢谢你。”

“别谢我,娶我吧。”

“我家什么都没有。”

“那我就弹琵琶,你拉个棍,要饭,给你妈吃。”

“我没妈。”

如果她不是风尘女子,他没有负伤。如果这是和平年代,那么一切都好了。

可甜蜜不是她这种人能奢求来的,她哭了,伤员哭了,所有人都哭了,哭的是不能发芽的爱情,也是自己,哭自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为了给小伤员买琴弦,豆蔻离开了教堂。被日军俘获......死前她心中升起幸福的光芒,她和小伤员私定终身了!

她终于也有了爱情。然后永远地离开了。

低贱和高贵,真的那么重要吗?

从本质上来说,女学生和风尘女子追求的东西并没有不同。

豆蔻年华,知书达理的少女,和秦淮河畔的佳人,天使与恶魔,邪恶与纯洁,看起来好像是分庭抗礼。羡慕,要暗暗的,打死不认。

不过,你能否认这人性中隐秘的成长吗?

对于十三钗来说,读书人,女学生,是她们羡慕的对象。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会选择作践自己呢?既然不是选择,那么又何罪之有呢?

《金陵十三钗》提出了一个经典问题:风尘女子和女学生,该牺牲谁?

很显然,最后牺牲的是风尘女子。

巧妙的是,恰恰说明一件事——她们没有那么值得被牺牲。

低贱与高贵的碰撞

生命有贵有贱,人格有高有低,但在战争生死关头,都是同样一条人命而已。她们在社会讨生活,低贱如同蝼蚁,就这样一群深处风尘之中的女子,躲在教堂里却不知外面早已已是面目全非,满目疮痍,一直到豆蔻惨死,直到教堂里伙夫和伤兵的死亡,才把他们拉入这残酷的氛围之中。紧接着日本士兵邀请女学生们去参加宴会,朗诵诗词。谁不知道他们背后的丑陋目的呢?这一去,生不如死。

面对这种情况,这些风尘女子将会如何选择呢......

金陵十三钗的低贱和高贵,分得如此明显,她们因为身份的特殊,被人看不起,被人骂,然而,灵魂无贵贱之分,一份奉献精神,就把他们的灵魂推向最纯洁之处。

她们活在烟花巷里,活在他人的鄙夷和唾骂里,可商女亦知亡国恨,最后她们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身份形成明显反差,也足够让我们动容。

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

——END——

编辑丨刘海楠、吕一航、喻毕帆

审核丨崔晓璇、王国梁

配图:选自电影《金陵十三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jg/5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