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有“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医开药方”等的说法,这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很多人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解为:在春夏两季应以养阳气为主,所以应多吃些热性的东西,而到了秋冬两季需要养护人体阴液,所以应该要多吃一些寒凉的食物。现在正值春夏交接之际,是不是该吃些热性食物呢?比如火锅?

其实不然。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中医理论中确实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但并不是说天热时应该吃热的东西,天冷时应该吃凉的东西。

这一理论的意思是,夏天因为天气热,人们喜欢吃凉东西来解暑,但凉东西吃多了容易伤害脾胃,因此要注意不能吃太多生冷食物。如果已经过度贪凉饮冷,出现了脾胃不和的症状时,就需要适当吃一些热性的东西来缓解。

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

春夏两季气温逐渐升高,是人体与自然界阳气逐渐生发生长以致达到旺盛的时机,在经历了一个冬季的休养生息之后,春夏之时,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活动量相对增大,腠理开泄,汗液增多。特别是夏季,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了阳气宣发太过,或者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而使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虚衰,所以春夏要养阳。

现在正值春夏交替之际,正是养阳时,那么怎样才算是养阳的正确姿势呢?

起居

在起居上,人们应该早起,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又相对较低,早起可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对增强体质有益。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早起不可避免的会使睡眠时间减少,所以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

运动

夏季日照较强,应适当回避日晒,但不能因为厌恶日长天热而完全回避户外运动,而应适量参加各种有益的户外活动,如爬山登岳、泛舟江湖等,通过这些运动活动筋骨,使百脉通畅,气血调和,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

夏季人体体力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运动量要适度,先要从运动量小的动作开始,切记不可过于疲劳,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运动时应穿宽松、舒适、吸汗透气性强的棉织物,便于身体散热。

情志

在精神调养上必须避免动怒烦躁,应保持神清气爽,舒畅自如。心神得养,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损坏人体的机能。

“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元·《摄生消息论》

故夏季精神调摄,应适应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胸怀宽阔,心情愉快。

饮食

因为夏季人处于炎热的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同时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又导致消化功能相对减弱,限制了营养的正常摄取,所有这些均有可能导致机体营养代谢的失衡,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或其它疾病。

“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莫食瓜茄生菜,原腹中方受阴气,食此凝滞之物,多为症块”

“饮食温暖,不令大饱,常常进之,宜桂汤豆蔻熟水,其于肥腻当戒”,

——元·《摄生消息论》

这些都意指夏季心火旺盛,而肾水衰弱,即使是很热的天气,也要着眼于健脾益气,在饮食上应少苦寒,节冷饮,少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蛋、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豌豆等,饮品可选用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茶、菊花茶之类。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点
北京看白癜风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jg/2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