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工作很忙,当有很多事想做,比如梳理职业生涯发展技能、考高级项目管理师、写职称论文、写读书笔记、写思想感悟……但感觉精力不够,睡眠也不够深,工作劳累后精力的恢复很慢……在虚岁以至不惑、实岁也将不惑的时刻,我现在终于切身体会到什么叫“老的太快,聪明的太迟”,“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个春天,最近教女儿古诗,是汉乐府《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人的早已把智慧和经验写在经典里,但我们凡人总是“老的太快,聪明的太迟”,“事非经过不知难”……

——不惑

不敢说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不惑了,只是想留下点自己的挫败经验,给后来者借鉴参考。

工作与事业,基本上要趁早努力,一般的招聘年龄上限是35岁,现在终于明白,这是自然规律。年轻人精力旺盛、年富力强,才有可能经受的考验。生活上也要趁早,早成家立业生娃,年龄大了带娃的精力也跟不上。

——而立

回望自己前面虚度的光阴,而立之时其实已开始贪图安逸,人生的变化的机会失去很多,没有立起来,也没有不惑,自己没考虑好自己的前路和职业生涯,并为之不懈努力。

而立一词来自孔子论语,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理想生活状态。孔子说:“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孔子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

有一位知乎网友的回答很有启发性——“立的不是事业,是人自己”

1.有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不断学习的态度——竞争力的来源(终生学习者)

2.安定平和的感情——相互扶持才是执子之手的真谛

3.面对未知的勇气和决心——生活需要稳重而非沉重,坦然与信念并存

4.一群患难与共的朋友——无论贫贱都会拥有的财富

5.善良的品质——面对炎凉的世界,心里始终保持温热

6.一技之长——并且,热爱它,培养它

7.人生的发展方向——知道方向,明确责任,脚踏实地生活

8.个人风格——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9.最重要的是健康的体魄和灵魂

——弱冠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经历了前面的苦读,到大学放松了要求。没有人会主动指导你,只有你去主动咨询和问有经验的前人。

选专业也凭感觉学了新闻专业……大学时代,荒废了。没有理解思维、知识、技能三位一体的理念,没有体会到自然科学理工科、人文社科等系统知识的原理,学术不精、技能不强……

读书范围不够,见识积累不够。

——豆蔻、束发

(豆蔻是一种在初夏时节开花的美好植物,那时还没有到盛夏,所以“豆蔻”在古代被用来形容女孩子13岁到16岁这段最美好的年龄,“豆蔻年华”这个词语就是这样来的;束发是指古代男孩子到了15岁的时候,就要把头发束扎好盘在头顶上,这算是到了一个年龄段,作为男孩子15岁以后就要学习技艺。)

在忠义初中、三余高中,糊里糊涂中学了文科……不知文科和理科区别和前途,没人指导,也不会主动去问前人……虎头蛇尾,付出总有回报,静心念书总会有好成绩,一开始考全年级第一名,后续的基础有点动摇,信息不足,高考没发挥好。

读书范围不够,见识积累不够。

——总角、垂髫

(总角是指人从幼童成长到少年这段时期,大约在七八岁到十三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经常把头发扎成两个冲天小辫,一左一右,就像两只牛角一样,所以被称为总角;垂髫是说古时候的孩子还没有戴帽子,头发经常是下垂状态的,所以被称为“垂髫”。)

在德兴小学念书,学业还行,考取乡里最好初中。

读书范围不够,见识积累不够。

——初度、牙牙、孩提

(初度是指刚满一周岁的孩子,后来初度也包含了“生日”的意思,比如50岁被称为50初度;牙牙则是“牙牙学语”的意思,也是指一岁的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已经开始学着说话了;孩提是两三岁的小孩子,这时候他们已经学会走路,并且逐渐学会说很多话了,只是这时候还比较天真,处在孩提时代)

……喜欢画画,如果那时可以有课外班的话,也许可以学得绘画本领。

读书范围不够,见识积累不够。

——汤饼之期和赤子、襁褓

(“汤饼之期”指的是刚刚出生三天的婴儿,在这一天,婴儿的父母会设宴招待亲友,在古时候也称作“汤饼宴”或者“汤饼会”,在现代的南方一些地区则称为“三朝酒”;赤子和襁褓都是指还没有满一岁的婴儿,这时候的孩子太小,平时都是光着身子用襁褓包着的,所以称为“赤子”、“襁褓”。)

回望……年代的黄海之滨的小村庄,夏日傍晚,思念那位伟大的女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jg/12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