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气温骤升,冷饮也格外走俏。然而对于我等好茶之人,喝喝茶,读读与茶有关的今文古籍,仍是暑天的最好消遣。不久前,读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写的一些茶诗茶文,感觉颇有趣味。

郑板桥,(-),名燮,号板桥,世称其诗、书、画三绝。曾在山东为官十几载,政声甚佳,后归隐林泉,以卖画维生,为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嗜茶,也是品茶行家,一生中也做过许多茶诗茶文。

因郑板桥生活布衣化,所以不是非名茶不饮。他有诗道:“头网八饼建溪茶,万里山东道路除,此是蔡丁天上贡,何期分赐野人家。”“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若泡松萝。”可见他是既喝当时非常名贵的贡茶建溪茶,也喝老百姓日常饮用的松萝茶。

郑板桥还有这样的诗句:“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白菜青盐粘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形象地描写出他在家乡所过的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这也正是他人生观的写照。

郑板桥一生以书画维生,文房四宝是一日不可或缺的东西,他在笔墨生计中,喜欢有茶相伴,所以他把“文房四宝”与茶一起融进诗词文章中,如:“墨兰教枝宣德纸,苦若一杯成化窑。”(注:用宣德年间所生产的纸来画墨竹,用成化年间烧制的杯子沏茶。)表现了作者爱墨喜茶的心情。在《题画》一文中他写道:“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表现出他对这种“书画清茶相伴”生活的喜爱。

郑板桥画的梅兰竹菊

郑板桥还曾在茶壶上题过一首讽刺诗:“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以茶壶喻人,将那些势利小人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郑板桥不仅喜茶嗜茶,写过不少绝佳的茶诗茶文外,连他的婚姻也与饮茶有关。

那是清雍正十三年(公元年),郑板桥43岁时,生活穷困落迫,在扬州城里卖画为生。

郑板桥故居

早春的一天,郑板桥到扬州城外寻幽访古,路过一个竹篱茅舍的农家,见院里杏花盛开,不由动了赏花之兴,就叩门而入,流连徘徊于花下。

院主是一个和善的老婆婆,见客人气度不俗,就热情地捧出一杯茶,请郑板桥到茅草亭里小坐。没想到正是这一杯茶,引出了一段旖旎动人的浪漫姻缘。

话说郑板桥喝茶期间,看到亭子的墙上贴着一首词,居然是自己所写的。他不由有几分得意,问老婆婆道“认识这个人吗?”老婆婆回答:“知道他的其名,但没见过这个人。郑板桥笑着说:“我就是郑板桥啊。”老婆婆听后喜上眉梢,立刻起身向院里的屋中喊道:“女儿快起来,郑板桥先生在这儿呢。”不一会,一个豆蔻年华的清秀少女艳妆而出,见了郑板桥立刻拜谢说:“早就听说过先生的大名,非常爱慕你的诗词。听说你写过《道情》十首,能请先生为妾书写副字吗?”并取来笺纸笔砚,亲手磨墨,向郑板桥索字。郑板桥慨然应若,即题西江月一阕赠给她。“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朦胧,窗外鹦哥未醒。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老婆婆和女儿看后,相视一笑,她们读懂了郑板桥在这首词中透露出的对索字少女的艳羡之情。当老婆婆得知郑板桥已丧偶时,即提出,她的这个小女儿名饶五娘,刚17岁,平时非常羡慕郑板桥的才华,这次偶遇可算天作之合,希望能够和郑板桥定下终生。郑板桥说:“我现在还是一介寒士,明年是丙辰年(乾隆元年,公元年,)朝廷开科取士,如果我能够考中进士,后年一定回扬州娶她,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等我?”老婆婆和饶五娘喜不自禁,立即满口答应。郑板桥即以所题的西江月词作为订婚凭证。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乾隆元年的会试中,郑板桥一举中了进士。由于要打点有关事务,他逗留在京师一年光阴。这期间,饶家母女生活愈益贫困,花钿服饰变卖略尽,连祖上留下来的五亩地都变卖糊口,生活已是难以为继。当地有个富商,艳羡饶家小姐的才貌,提出用七百金购饶五娘为妾,饶母几乎动心。但饶五娘坚持道:“我们已经和郑先生有了婚约,背约是不义的事,我相信郑板桥不会负我,不出一年一定会回来娶我。”这时恰巧有个江西商人程羽宸到扬州,他很佩服郑板桥的才华,又偶尔听说了郑板桥和饶五娘的婚约之事,程羽宸爱才心切,就代郑板桥拿出两白银,作为聘金送致饶家,使饶氏母女度过了难关。

乾隆二年,郑板桥终于依约回到扬州,他为程羽宸素昧平生,却慷慨相助的义举感动,更为素昧平生,却以身相许、不弃信义的饶五娘所感动,不久就与比他小26岁的饶五娘喜结良缘。

多年之后,郑板桥在济南写下了《扬州杂记卷》,详细地记述了他与饶五娘这段姻缘的来龙去脉。除书长卷以记之外,他在山东潍县时还写了一首诗:“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这首七绝也是写的这段因茶而起的天赐奇缘。

作者介绍

嵇立平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原《科技潮》、《人才》杂志社总编辑。现任民盟北京市委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民盟通州区理论研究会会长。著有《中国下海潮》等4本专著,创作的“看车老人”等5个单集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播出。曾获新闻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本好书的荣誉,获得过多项国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jg/1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