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员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pitp.gd.cn/new/20210907/95717.html

开门见山,今天想和你聊聊祛湿的话题。

夏季除了热,就是湿。在炎热的午后,突降一场暴雨,非但没给高居不下的气温好好降降,反而让人多了一层压抑的感觉,有着说不出的疲倦感。

是啊,夏季多雨,因此,夏季可以说是一年之中,湿气最重的季节了。

中医认为,湿性最为黏腻。湿邪容易乘风而入,透过我们的肌表、肌肉,钻到骨头缝里,黏腻在上面。所以,好多老年人的风湿病即便是这次治好了,过一段时间还是容易复发,总是辗转难愈。

此外,湿性最为沉重。须知,湿邪本为水,而水性趋下,所以湿邪致病者往往浑浑噩噩、多伴有疲倦乏力。

然则,湿邪何以治病?

《黄帝内经》有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简简单单的8个字,言简意赅的言明了湿邪的根源——脾虚。

中医讲,胃主受纳,脾主健运。说的是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全都是由胃来负责将之腐熟消化的,然后经由脾将之转运至五脏六腑,以化生一身之气血。然而,若是脾虚,则健运失司,体内的精微物质无力转运至五脏六腑,全都郁积在脾胃,久而久之,就容易生热化湿,湿气聚积日久,则滋生痰浊。是故,脾在古时候也为前人称为生痰之器。

所以,脾胃越好,水谷精微的利用率就越高,身体里的湿气也就越少。

有一味中药,尤其适合夏天服用,它既善长健脾,以断湿邪化生的来路,又长于祛湿,可将盘踞于骨子里的湿邪一点一滴的化散开来。

它就是白豆蔻。

白豆蔻

白豆蔻主入脾、胃经,功善健脾化湿。在古时候,前人就常用白豆蔻煮水,代茶饮用,是暑夏最最常见的解暑化湿的饮品之一。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白豆蔻的药性较为缓和,若是暑湿泛滥肆虐,单味入药,往往是力有不逮,加上其温和的偏性,并不能缓解暑夏的燥热,因此,往往与其它药材配伍为用。

白豆蔻

清代名医吴鞠通所创立的三仁汤,正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解暑化湿的方子。

三仁汤:白蔻仁、杏仁、薏苡仁、通草、竹叶、滑石、半夏、厚朴。

这里的白蔻仁,也就是我们前文所讲的白豆蔻,其主入中焦的脾胃经,治病得治本,而祛湿之本在于健脾,所以,想要祛湿,当然得先从脾胃入手。

然而,我们人体有上、中、下三焦之分。白豆蔻管了中焦,若是这个时候,可以把上焦和下焦也给考虑进去,这个方子的意义就更深远了。

而杏仁和薏苡仁正是上焦和下焦的代表。

其中,杏仁入肺,走上焦。

杏仁功善宣通肺气,肺在体合皮,肺气宣通,则肌表的毛孔自然也能打开,使得体内弥漫的湿气从毛孔而出,与其一个劲儿的祛湿,倒不如给湿邪以出路,穷寇勿追啊!

杏仁

薏苡仁味甘淡,功善利水渗湿而走下焦。

暑多夹湿,薏苡仁的性子偏凉,可将暑夏里的湿与热统统往下引,以小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其形式虽和杏仁不同,但祛邪的方式不尽相同啊!

薏苡仁

这就是三仁汤里“三仁”的意义所在,清热化湿,把大方向先给定好了,然后在派出精兵强将,把病邪一举拿下。毫无疑问,这三仁正是强将,那精兵又是谁呢?

首当其冲的正是通草。

通草通草,前人以“通”为名,正是在向我们后辈诉说通草之药性。

的确,通草的药性就一个“通”字。其性微寒,味甘淡而长于渗湿,可助薏苡仁将湿热之邪引至膀胱,从小便而出。

通草

竹叶性寒凉,这个很好理解。大夏天,我们喜欢坐竹垫,睡竹席,因为竹子的本性就是清凉的。

竹叶

滑石,正如其名,属滑利之药材,其性寒味淡,寒可清热,淡能利湿,因此,滑石可引湿热下行,同竹叶一道,引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

滑石

其实啊,竹叶和滑石的功效非常的相似,只是滑石是以利湿为主,而竹叶则是以清热为主。

最后,用了燥湿化痰的半夏和厚朴。

半夏,以化痰的功效闻名于中药圈,不论是有形之痰,抑或是无形之痰,半夏都显得游刃有余。不过,半夏最最擅长的,还是化解脾胃中的痰浊,脾胃痰消,自然得以健运,脾胃一转动起来了,痰湿的来源也就随之被阻断了。

半夏

厚朴辛温而燥,可燥化体内的湿邪,湿邪被一点一滴的化散掉,痰浊无以化生。

此外,厚朴有长于行气,体内的气机畅通,亦是可以减少湿邪的化生。

厚朴

文章的最后,我们来简单聊一聊出现哪些症状的时候,说明你可能已经为暑湿所侵犯了。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若是一早起来,整个人就毫无干劲,还觉得疲倦乏力,肢体沉重,食欲不振,就可能已经是湿困脾胃了。

此外,你可以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若是舌红苔白腻,往往就是湿气重了。

#新手帮扶计划##恒星计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jg/11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