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你也在这里吗?

书里的每个人就像你我一样普通,面对生活,有软弱有抗拒也有绝望的时刻。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一部长篇小说,坦白说啊,这是一本观看体验很压抑的书。开头,16岁的女孩莉迪亚就死了,她就是那个被无数个绝望时刻淹没的人。家里没人知道她去哪里了,起初也没有人会相信她是自杀。

一个成绩优异,父母兄长疼爱的美丽女孩,为何会在这豆蔻年华选择死亡呢?

只有读者,拥有着上帝视角的读者可以看到这个女孩千回百转的挣扎。生活的意义如同她手里的一把沙子,一点点流逝,直到全部丧失。

这还得从她的父母说起,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二代移民,生长在美国。美国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黄皮肤的华人在人群中十分稀少,加上家境贫寒,詹姆斯处处受排挤,格格不入。虽然他凭借天赋和努力来到了哈佛但是股子里的自卑和敏感却很难消解。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是个漂亮又平凡的白人女孩,她在单亲家庭长大,从小就充满野心,在物理和化学等男性主导的学科上表现优秀的她渴望成为一名杰出的女医生。就这样的两个人坠入爱河,很快结婚了。然而妻子想要的事业上的与众不同是那个一直渴望融入人群之中的丈夫无法理解的。婚后,想要融入人群的詹姆斯却发现妻子比自己更不合群,更没有朋友,而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玛丽琳因婚孕终结了学业,世界里逐渐被厨房和孩子填满。

他们心里缺失的空白成了永恒的伤口,两人不懂得为彼此疗伤。

多年前,玛丽琳做过出逃的举措,她在莉迪亚和内斯还很小的时候曾经扔下家庭重归校园两个月,但是因为发现自己又怀上了汉娜而以失败告终。玛丽琳那次的消失好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种子埋在了亲人心里,特别是对于小莉迪亚来说,她很害怕妈妈再次消失。

5岁的莉迪亚曾许下愿:她要实现母亲全部心愿,无论它是什么,只要母亲留在她身边。

家里有三个小孩,莉迪亚上有哥哥内斯,下有小妹妹汉娜,但是家庭氛围压抑晦暗。莉迪亚身上背负的是父母二人内心的空白,小小的肩膀上肩负的是维系家庭和谐,父母恩爱的重任。父母将自身无法实现或者无力做到的事情强加在她的身上,她要替爸爸融入人群,替妈妈与众不同。她早就找不到自己了。

妹妹汉娜还小,不懂得自我的意义;哥哥终于熬到了上大学的年纪,他如出笼的鸟一般,迫不及待的想要飞到属于自己的大山。在家里,以后只剩莉迪亚一个,就连她最后的安慰和依赖都要走了。她考试成绩越来越差,内心越来越孤独,她发现这一切是她全部的世界,她的人生里只有爸爸妈妈的心愿啊。

伍绮诗是一位敏锐细腻的女性写作者,作为一名生在美国的二代移民,她成长环境的特殊性让她对这本书的创作有更深刻的思考空间。

《奥普拉》杂志说《无声告白》“讲述了一个关于性别与种族的严肃主题”,亚马逊编辑总结《无声告白》“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其实,二代移民的特殊身份,这类人群的身份认同感早就成为是社会学领域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而性别问题,特别是女性在家庭与事业上的不公等话题也频繁被讨论。

在这本小说里,作者把这些问题隐含在了一个像白开水一样的普通家庭里。这里没有对立的观点、激烈的各种主义情结,它有的是一对其实很恩爱的夫妻,三个懂事可爱的孩子。我认为《无声告白》所发现的,是一种涵盖地域、种族和性别的,但是比这些更加普世的东西,那就是个体。每个人的内心。

其实啊,这对夫妻两人本可以成为彼此的支柱,互相成全;本可以多和子女们说说话,谈谈心,本可以放下一点执念,当然,世界上有很多本可以,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三个字。

人类学会了如何运用华丽的语言去写诗,但是却不会沟通。每个人都爱着对方,都压抑着自己,竟然不知道,曾几何时,这一切错的那么离谱!

詹姆斯不对玛丽琳诉说自己的敏感和不安全,玛丽琳也不告诉丈夫自己有多么渴望梦想。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渴望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oukoua.com/dkjg/10399.html